药材名称:山皂角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异名:梗子、皂角(辽宁),皂角板、皂角刺(山东)。
基源:为豆科皂荚属植物山皂荚的果实。皂荚属全世界约16种;中国约6种、2变种。
原植物:山皂荚Gleditsia japonica Miq.(Fagara hornda Thunb.;Gleditsia koraiensis Nakai ex Mor.;Gleditsia melanacantha Tang et Wang),又名皂角树、皂荚树、悬刀树、荚果树、日本皂荚(《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豆科》)。
历史:本品收载于《全国中草药汇编》。
形态: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达25m。小枝紫褐色,脱皮后为灰绿色,微有棱,具皮孔,无毛,刺较扁而粗壮,紫褐色至棕黑色,通常分枝,长2~15,5cm。叶为一至二回羽状复叶,长11~25cm;小叶3~10对,纸质至厚纸质,卵状长圆形或卵状披针形至长圆形,长2~7(9)cm,宽1~3(4)cm,二回羽状复叶较小,先端圆钝,微凹,基部宽楔形或圆形,微偏斜,全缘或具波状疏圆刺;上面被短柔毛或无毛,微粗糙,略有光泽,下面基部及中脉微被柔毛,老时脱落,网脉不明显;小叶柄极短。花黄绿色,穗状花序腋生或顶生,被短柔毛;雄花序长8~20cm;雌花序长5~16cm;雄花直径5~6mm;花托长约1.5mm,深棕色,外面密被褐色短柔毛;萼片3~4,三角状披针形,长约2mm,两面均被柔毛;花瓣4,椭圆形,长约2mm,被柔毛;雄蕊6~8(9);雌花直径5~6mm;花托长约2mm;萼片及花瓣均为4~5,形状同雄花,长约3cm,两面密被柔毛;不育雄蕊4~8;子房无毛,花柱短,下弯,柱头膨大,2裂;胚珠多数。荚果扭曲或镰刀状,扁平,长20~35cm,果瓣革质,深棕色至黑色,通常隆起,无毛,有光泽。种子多数,椭圆形,长9~10mm,宽5~7mm,深棕色,光滑。花期4~6月,果期6~11月。(图见《中国植物志》.第39卷.87页.图版29∶1-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100~1000m的向阳山坡、谷地、溪边、路旁。分布于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
药性性味:辛,温。有小毒。
功效:祛痰,开窍。
主治:湿痰壅滞,胸闷咳喘,卒然昏迷,口噤不开,癫痫,痰多咳喘。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g。
使用注意:虚弱者,孕妇及有咯血倾向者忌用。
临床应用《江苏植物志》谓:“种子、果荚可作祛痰剂及利尿剂。民间治疗突然昏厥,(肢冷、吐沫、呼吸微弱)果荚冲开水捣烂,用头发拌其渣汁擦人体脑门、脉门及周身,直至苏醒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