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n’ao’erliang
[外文]:New Orleans
美国第一大港,路易斯安那州最大城市。位于州东南部,密西西比河畔,北临庞恰特雷恩湖,距河口170多公里。市区面积943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积占45.3%;人口55.8万,55.3%为黑人。大市区包括奥尔良、杰斐逊等4县,面积7661平方公里,人口125.6万(1980),约占全州人口30%。
流经市区的密西西比河呈新月形弯曲,故有“新月城”的别名。地处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水道纵横,地势低洼,平均海拔仅 1.5米,不少地方低于海平面。沿河筑有209公里长的防洪堤坝,由112个泵站组成的排水系统,通过泄水道分水引入庞恰特雷恩湖。亚热带湿润气候,7月平均气温27.7℃,1月11.6℃,年降水量1440毫米,夏季多暴雨。城市邻近地区石油、天然气、硫磺、盐矿丰富,盛产木材和棉花、甘蔗、稻米等。
原为印第安人居留地。1682年法国探险家溯密西西比河航行至此。 1718年始建。 1722年成为法属大路易斯安那首府。 1762年后归属西班牙。 1800年复归法国。1803年随同法属大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1805年正式设市。19世纪上半叶成为重要棉花输出港和黑奴贸易中心,城市发展较快,曾两度为路易斯安那州首府。1840年人口已逾10万,居全国第四位。19世纪中叶后,由于铁路运输的竞争,黄热病流行以及南北战争等因素,城市发展停滞。19世纪末,开始重建和复兴。随着周围地区农矿资源的开发,巴拿马运河的通航,以及航道整治、运河开凿、防洪排水等一系列工程相继建成,促进了工商业和港口贸易的繁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区向西、向北扩展,人口渐增,市政建设加快,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港市。
运输和贸易是城市的主要职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出海门户,与中、南美洲贸易联系密切。港区主要分布于密西西比河和通庞恰特雷恩湖的运河沿岸,码头泊位总长40余公里,入港航道水深 9~12米,装卸等设施优良。60年代建成密西西比河直通墨西哥湾水道,使港口的入海距离缩短60多公里,供远洋海轮使用。1982年货物吞吐量1.71多亿吨,居全国各港之首。以转口贸易为主,输出谷物、大豆、棉花、石油、硫磺等,输入糖、香蕉、铝土矿、钢铁制品等。港区内设对外贸易带,占地7.6公顷,进口货物可免税在此储存、加工或展览。7条铁路干线的交会点,通连洛杉矶、芝加哥、纽约等大城市;大市区内铁路线总长 280多公里。水陆联运方便,建有巨大的联合客运站。三角洲地区高速公路网的枢纽。多座大桥跨越密西西比河两岸。著名的庞恰特雷恩湖堤坝长达39公里,沟通市区与湖北岸的联系。有 1个国际机场和2个国内机场。
旅游业兴盛,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仅次于运输业。美国南方的主要工业城市,集中全州1/4的工厂企业。在当地丰富农矿资源基础上,建立纺织、食品、木材加工、炼油、石油化工、化学等工业部门;全国重要的造船和宇航工业基地,阿冯尔达船厂和生产火箭、宇航设备的米乔德厂是最大的企业。州内最大的零售、批发和金融中心。
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市内博物馆众多,如新奥尔良艺术博物馆、路易斯安那州州立博物馆和野生生物博物馆等。有新奥尔良大学、图拉内大学等高等学府和巨大的图书馆系统,以及可容纳 7万多观众的路易斯安那体育馆。富音乐传统,为爵士乐音的诞生地,多音乐团体和剧场、音乐厅等。一年一度具有法国传统的忏悔火曜日盛况空前,吸引数以百万计国内外游客。
市中心区主要在密西西比河东岸。老城“法国区”具有欧洲古城风貌。以杰克逊广场为中心,保留着许多早期法国、西班牙式建筑,如圣路易斯教堂、西班牙时期的市政厅和法院(现已辟为博物馆)、乌苏莱修道院、法国市场以及古老的公寓住宅等。西南部是著名的花园区,街道较窄,博本街的夜总会和皇家街的古董店颇为著名。“法国区”以西,隔运河大街是新城行政和商业区,州、市主要行政办公机构组成市政中心建筑群。运河大街和圣查尔斯大街是新城最繁华的商业街,前者南部耸立着33层的国际贸易商业大楼。普伊德拉斯大街两侧,高层建筑林立,有许多银行、办公大楼和旅馆。住宅区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区西、北、东部,并向郊区伸展。庞恰特雷恩湖区为游览胜地,建有占地 607公顷的市立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