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uge Si
[外文]:Angkor Wat
柬埔寨的印度教毗湿奴神的神庙。又称“吴哥窟”。为吴哥古迹中最精华的部分,也是柬埔寨早期建筑风格的集中代表。“吴哥寺”梵语意为“城市似的庙宇”。位于暹粒省暹粒市吴哥王城以南约 1.6公里处。高棉国王苏利耶跋摩二世(1113~1150在位)所建,后来成为他的陵墓。15世纪上半叶吴哥都城废弃,寺院荒芜。19世纪中叶重新修整,成为世界闻名的古迹。
总体布局寺庙区呈长方形,有两重石砌围墙。面积为1000米×850米。四周壕沟总长5.6公里,宽190米。正门朝西,门楼上峙三塔。门内为一庭院,院东有一长347 米的大道通向内围墙入口。大道两侧各有藏书室和池塘一处。内围墙长270米、宽340米。墙内的主殿建于3层台基之上,台基通高23.5米,底面积215米×187米,除第3层为75米×75米的正方形外,第1、2层均为长方形。台基顶部筑有5塔,中央一塔高42米,即高出地面65.5米。 3层台基周边均有石砌回廊,四边中央有石雕门楼,各层间以阶蹬相连。塔身、塔尖、门楼等都饰以莲花蓓蕾形浮雕,数达1万左右。
建筑特点台基、回廊、蹬道、宝塔构成吴哥寺错综复杂的建筑群。其布局规模宏大,比例匀称、设计简单庄严,细部装饰瑰丽精致。全部建筑用砂石砌成,石块之间无灰浆或其他粘合剂,靠石块表面形状的规整以及本身的重量彼此结合在一起。当时的石工可能不掌握券拱技术,所以吴哥寺没有大的殿堂,石室门道均狭小阴暗,艺术装饰主要集中在建筑外部。
浮雕艺术吴哥窟的圆雕并不出色,台基上的圆雕神像沉重而呆板,但浮雕却极为精致且富有真实感。在回廊的内壁及廊柱、石墙、基石、窗楣、栏干之上,都有浮雕,内容主要是有关印度教大神毗湿奴的传说,取材于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及印度教神话《乳海》,也有战争、皇家出行、烹饪、工艺、农业活动等世俗情景,装饰图案则以动植物为主题。其中围绕主殿第 1层台基的回廊被称为“浮雕回廊”,长达800米,墙高2米余,壁面满布浮雕。东壁的搅乳海图,北壁的毗湿奴与天魔交战图,西壁的猴神助罗摩作战图等,均描绘神话故事;而南壁西半部的苏利耶跋摩二世骑象出征图则为世俗题材。这些浮雕手法娴熟,场面复杂,人物姿态生动,形象逼真,且已采用重叠的层次来显示深远的空间,堪称世界艺术史中的杰作。
- 参考书目
- 夏鼐:《真腊风土记校注》,中华书局,1981。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资料室:《柬埔寨著名的历史遗产──吴哥古迹》,《考古》1972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