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水竹叶
名称出处:《本草拾遗》
概况异名:鸡舌草、鸡舌癀(《泉州本草》),鸭脚草、水金钗、叶雅省草(《浙江药用植物志》)。
基源:为鸭跖草科水竹叶属植物水竹叶的全草。水竹叶属全世界约50种,中国约18种。
原植物:水竹叶Murdannia triquetra(Wall.)Bruckn.(Aneilema nutansLévl.;Aneilema triquetrum Wall.)
历史:本品始载于《本草拾遗》,云:“水竹叶,如竹叶而矮小,水中生,亦云去风。人取水竹叶生食。”所述应是本品。后为浙江、福建一带治鸡眼、疮疖的常用草药。
形态:多年生草本,全体无毛。茎长而多分枝,匍匐生根。叶无柄,狭披针形,长4~8cm,宽5~10mm。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有花1~3朵;总苞片披针形,长0.5~2cm;花梗长0.5~1.5cm;萼片3枚,披针形;花瓣蓝紫色或粉红色,倒卵圆形,比萼长;能育雄蕊3枚,对萼着生,不育雄蕊3枚,花丝生长须毛。蒴果椭圆形,长5~7mm,宽3~4mm。花果期6~11月。(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1075条图)
生境与分布:生于阴湿地、水稻田中及水边。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河北。印度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夏、秋季采收,晒干。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霉。
化学性质含β-蜕皮激素(β-Ecdysone)、α-去氧-β-蜕皮激素和5β-羟基-β-蜕皮激素(即水龙骨素B,PolypodineB)[1-3]。
参考文献[1]植物学报 1980;22(2):207 。[2]植物学报 1981;23(2):166 。[3]植物学报 1984;26(5):554。
药性性味:《泉州本草》:“甘,平。”
归经:《泉州本草》:“入肝、脾二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主治:肺热喘咳,赤白下痢,小便不利,咽喉肿痛,痈疖疔肿。 ①《福建民间草药》:“利尿,泻热,消肿,解毒。” ②《泉州本草》:“治丹毒,疔疽,脚气,心脏病,热痢,发热狂痫,咽喉肿及蛇蝎虫伤等症;外敷治关节肿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鲜品30~60g)。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泉州本草》:“治肺炎高热喘咳:鲜水竹叶15~24g,酌加水煎,调蜜服,日2次。” ②《泉州本草》:“治肠热下痢赤白:鲜水竹叶30g,洗净煎汤,调红糖少许内服。” ③《泉州本草》:“治小便不利:鲜水竹叶30~60g。酌加水煎,调冰糖内服,日2次。” ④福州台江区《验方汇集》:“治口疮舌烂:鲜水竹叶60g捣汁,开水200ml、漱口,约5~6分钟,1日数次。” ⑤福州台江区《验方汇集》:“治疮疖:鲜水竹叶90g,冰糖15g,炖服,并将药渣敷患处。” ⑥福州台江区《验方汇集》:“治鸡眼:鲜水竹叶和冬蜜捣烂敷患处,日换2~3次。” ⑦《福建民间草药》:“治指头炎未成脓者:鲜水竹叶茎叶60g,醋糟少许,共捣烂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