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hangdi zhi Cheng
[外文]:De Civitate Dei
中世纪教父哲学家A.奥古斯丁的神学代表作。原书是用拉丁文写的,撰于413~426年,即哥特族摧毁罗马的时期。作者最初写作的动机是批驳罗马异教者对基督教的责难,完稿时已插进许多神学和哲学问题,成为一部十分庞杂的著作。
全书22卷,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1~10卷,论述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认为帝国的灭亡罪有应得。罗马人敬奉的神是假的,基督教的神是唯一的真神,能拯救人类,基督教可以借鉴新柏拉图学派和斯多阿学派提出的至善幸福论。认为柏拉图哲学居于其他哲学之上,唯有它承认一个真神及其神的创造,并肯定这个神是真理和幸福的根源。柏拉图哲学与基督教教义最为接近。第二部分为全书的重点,论述“上帝之城”和“人间之城”的起源、发展和终结。作者把善和恶两种不同性质的统治称为“上帝之城”和“人间之城”,即神的国度和人的国度。前者过精神生活,向往至善,追求永生,后者过肉体生活,犯罪作恶,贪求现世享受。在历史上,“上帝之城”先由犹太人组成,后为基督创立的教会所代替。异教的国家如巴比伦、希腊、罗马等则是“人间之城”。“人间之城”爱自己以至蔑视神,“上帝之城”爱神以至蔑视自己。以人为中心、追求人间的享受的“人间之城”必然衰落消亡;以神为中心、追求神的“上帝之城”必然兴旺,永世长存。由此,作者劝说“人间之城”接受基督教的领导,改变追求的对象。这部书力图把人类社会发展史归结为基督教的发展史,人的历史为神所支配,宣扬宗教唯心史观。这部书在整个中世纪中,特别是在教会对世俗诸侯的斗争中产生过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