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罗兰之歌

法国中世纪英雄史诗“武功歌”的代表作品。中世纪在民间口头流传的“武功歌”很多,行吟诗人弹奏着简单的乐器,在热闹的集市上卖唱,有时也到封建郡主的邸宅中去卖唱。到11世纪末叶,这类歌谣才逐渐用文字记录下来。

《罗兰之歌》流传着许多抄本,其中以牛津大学收藏的抄本最为完善。全诗长4,002行,分291节,是用当时民间语言罗曼语写成。诗的结构大致可分为 3个部分:第 1部分写加奈隆投敌叛卖,是序幕;第 2部分写骑士罗兰率领的两万骑兵遇上敌人伏击,全军覆没,是全诗的高潮;第 3部分写对叛徒加奈隆的惩罚,是尾声。这首史诗以描写查理大帝的胜利开始。查理大帝率大军在西班牙转战 7年,无往而不胜。只有信奉伊斯兰教的马席勒国王尚未被征服,他面临查理大帝的大军压境,一面遣使求和,一面阴谋袭击敌军。查理大帝召集众将商议,他的外甥罗兰骑士主战。另一骑士加奈隆受了敌人的贿赂,主张议和。罗兰建议派加奈隆去敌营探听虚实。这是一个有生命危险的使命。加奈隆怀恨罗兰,阴谋报复。到了敌营,加奈隆叛变。他与敌人合谋,设重兵在山谷中伏击罗兰率领的两万骑兵。罗兰仓卒应战,终于全军覆没,自已也战死沙场。查理大帝闻讯回兵支援罗兰,已无法挽回败局。查理大帝回到法国,严惩叛徒加奈隆,处以四马分尸的极刑。

《罗兰之歌》具有很大的传说成分。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观点和愿望。查理大帝是贯穿全诗的中心人物。历史上查理大帝当政年代在768至814年之间。他经过了长期的征战,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在后世人民的心目中,这是封建王国统一和强盛时期,人民可以得到生息繁荣的机会。因此诗歌中的查理大帝是人民理想的君主形象。罗兰忠君爱国,为了保卫疆土与人民的生命财产,不惜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他是理想的封建骑士的形象。整首《罗兰之歌》反映了人民对上升中的封建集权势力的期待,要求法兰西王国既无外侮,又无内乱,建成一个使人民能安居乐业的封建等级制的君主专制国家。

与中世纪的一般文学作品一样,《罗兰之歌》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是由于当时教会是文化的唯一掌握者,人民的文化修养离不开教会的影响,一切武功歌(包括《罗兰之歌》在内)的最早手抄本也是修道院中的僧侣完成的,他们在传抄的过程中不断地给作品加上宗教色彩,并认为这样加工是他们的神圣职责。

参考书目
    Joseph Bédier, La Chanson de Roland,Piazza,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