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共和国,位于非洲南部,是南部非洲重要的文明发源地,面积约39万余平方公里,人口约1300万(2008年),黑人占总人口的99%,主要有绍纳族(占79%)和恩德贝莱族(占17%)两大民族。津巴布韦58%的人口信奉基督教,40%信奉地方宗教,1%信奉伊斯兰教,英语是津巴布韦的官方语言,主要语言还有修纳语和恩德贝莱语。
绍纳人是津巴布韦人口中占多数的民族之一。有544万人(1978),约占全国人口77%,为国内第一大族。属尼格罗人种班图类型。使用绍纳语,属尼日尔-科尔多凡语系东南班图语群。多信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约在13世纪,处于南迁过程中的班图人的一支并入津巴布韦,分布在赞比西河和林波波河之间的高原地区,即绍纳族支系卡兰加人。接着,绍纳族其他支系如罗兹维人和科雷科雷人等相继进入,并从津巴布韦中部高原逐渐向四面扩展。至15世纪前后,马尼卡人和恩道人等绍纳族支系也进入这一地区。13~17世纪,卡兰加人曾在津巴布韦建立著名的莫诺莫塔帕王国,其版图在最强盛时曾达现今莫桑比克南部和博茨瓦纳东北部。全国分为若干省,由国王的权臣统治,臣民用公牛交纳贡赋。考古学家在津巴布韦发现200多处文化遗迹,包括著名的大津巴布韦石城遗址,表现出中世纪绍纳人的高度文明。绍纳人当时以农牧为生,并已掌握炼铁、炼金技术。17世纪末,罗兹维人逐渐强大,灭莫诺莫塔帕王国,建立罗兹维王国,统治了大部分津巴布韦地区。
津巴布韦农村地区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组成的农村村落的传统社会,酋长和头人是农村村落的领导人。绍纳族的酋长和头人按兄终弟继,然后再长房长子的继承顺序。酋长和头人管辖其领地和人民,拥有一定的神权和世俗权力,在农村地区影响较大。长期以来绍纳族人崇尚自然认为万物有灵。姆班德舞蹈就是在东津巴布韦木瑞瓦和乌宗巴-马兰巴-普风维地区的则祖鲁-绍那人中流行的一种舞蹈形式。它反映出绍纳人对自然的一种认知和崇拜。
舞蹈的特色是:由一个鼓手打出多变的节奏,男人们敲击响板,女人们拍手,真假嗓音变换地歌唱,吹口哨,在这些声音的伴奏下,女人们的动作带有特技性和色情的色彩。不同于其它基于鼓点的东非舞蹈形式,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玛舞不依赖于复杂的步伐或大量的鼓手。它由一个主鼓手表演,不带任何唱词。舞蹈中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包括鼓、响板、口哨和服装等。
舞蹈过程中,男人抽搐着手臂,强健地用右腿踢踏地面模仿鼹鼠挖洞的动作。舞蹈的古怪名字揭示了它几个世纪的兴衰。在殖民统治前,这一古老的生殖舞蹈被称为姆班德——修纳语鼹鼠的意思,这一动物被认为是繁殖力、性能力和家庭的象征。
在西方基督传教团的到来和影响下——他们不赞成舞蹈如此直白的表现性,将舞蹈的名字改为耶路撒勒玛,这个名字来自修纳语的圣城耶路撒冷,其意图是将这个传统的内涵转变为宗教内涵。今天,这两个名字都在使用。尽管受到传教士的谴责反对,这一舞蹈仍然流行并成为反抗殖民统治中的自尊和身份认同的源泉。
2005年津巴布韦的姆班德或耶路撒勒玛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