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梭杆菌属

拟杆菌科的 1属。因大多数菌端似梭而得名。专性厌氧,革兰氏染色阳性,菌体细直或稍弯,单个或双成,有时呈短链状排列,着色不匀,浓淡相间。无芽胞,无运动性,营养要求较高,分解糖类能力微弱,主要代谢产物为酪酸,能还原硝酸盐。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26~34%。正常存在于人或动物的口腔、消化道和土壤中,已知对人和动物致病的有16种以上,主要是坏死梭杆菌和核梭杆菌。

坏死梭杆菌

多形态,有球状、杆状、丝状和链状,杆状菌体大小为(0.5~1.5)×(1.5~3)微米。丝状菌体长可近百微米,有时中间膨大。在血琼脂平板上37℃培养48小时后,菌落直径达1~3毫米。呈甲型或乙型溶血,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31~34%。一般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可引起绵羊、山羊、牛和鹿的腐蹄病,犊牛白喉、猪坏死性肠炎和鼻炎、鸡伪白喉;人的咽部化脓、齿龈化脓、腹膜炎、产道感染等,偶见阑尾炎、膀胱炎。用磺胺和抗生素治疗有效。

核梭杆菌

又称梭形梭杆菌。菌体细长,两端尖,有时呈长丝状。菌落呈甲型溶血。产生吲哚。发酵糖类能力弱。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为27~28%。存在于人的口腔,偶见于泌尿生殖道。可引起人的口腔感染、肺脓肿或胸膜肺部感染,与奋森氏密螺旋体共同致奋森氏咽峡炎,也可引起牛的肝脓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