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独一味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异名:大巴、打布巴(藏语)。
基源:为唇形科独一味属植物独一味的干燥根、茎或全草。独一味属为单种属,中国有产,药用。
原植物: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a(Benth.)Kudo(Phlomis rotata Benth.ex Hook.f.)
历史:藏族常用药材。唐代《月王药诊》、《四部医典》及清代《晶珠本草》等均有收载。
形态:多年生草本,无茎;根茎粗壮。叶常4枚,辐射两两相对,贴生地面,菱状圆形或横肾形,长6~13cm,叶脉扇形;叶柄扁平而宽,多少抱茎。轮伞花序密集排列或有短葶的头状或假穗状花序,有时下部具分枝而呈短圆锥状,长3.5~7cm;苞片具长睫毛,针刺状;花萼筒状,长约10mm,外疏被刚毛,萼齿顶端具小刺尖,内面被丛毛;花冠淡紫色、红紫色或粉红褐色,长约1.2cm,花冠筒内面中部有斜向毛环,上唇边缘无流苏状缺刻,下唇3圆裂中裂片最大;花丝基部无附属器。小坚果顶端无毛。花期6~7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3册.651页.图5255)
生境与分布:生于海拔(2700~)4100~4800m高山碎石滩中或石灰质草地上。分布于青海、甘肃、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尼泊尔、锡金、不丹也有分布。
生药采集:9~10月采,拔取全株,去净泥土,截去叶及须根,晒干。药材产于四川。
鉴别:根扭曲,长7~15cm,直径1~2cm;表面枯黄色至黄褐色;根茎短小或无。粗糙,有纵纹,尾端细小,少有2~3分枝,质坚硬,断面木部多已腐朽,乌褐色。气腥臭,味苦,入口久则有麻痹感。以根粗、匀净者为佳。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性质含独一味醇(独一味素)A(1)和B(Lamiophlomiol A and B)等环烯醚萜[1]和黄酮类化合物有木犀草素、槲皮素及其糖甙等和独一味甙[2,3],以及β-谷甾醇、软脂酸等[4]。
参考文献[1] 药学学报 1991;26(1):37。[2] 兰州医学院学报 1987;(2):47。[3] 药学通报 1986;21(2):94。[4] 中草药 1990;21(12):530,533。
药理①镇痛作用 热板法 用10%独一味浸膏,按0.28ml/10g、0.14ml/10g给小白鼠po,有明显镇痛作用,持续时间约2h。扭体法,以不同剂量浸膏po,0.19g/kg~3.0g/kg的镇痛作用与0.23g/kg的阿斯匹林相当[1]。 ②止血作用 小白鼠尾静脉止血实验 用独一味浸膏10%0.14ml/10g和5%浸膏0.14ml/10g po,出血时间由给药前的7.1~7.7min分别缩短至4.7和3.2min(p<0.01),表明有显著止血作用。大白鼠肝脏止血试验,也表明有局部止血作用[1]。 ③抑菌作用 用滤纸片法观察,独一味浸膏对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产气杆菌有作用[1]。 ④抗肿瘤作用 以50g/kg独一味皂甙,给小鼠ip,连续10d,对Hep、EC瘤株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小白鼠用独一味醇提物300g/kgip,连续10d,对EC瘤株有显著抑制作用[2]。 ⑤免疫促进作用 独一味皂甙50mg/kg、100mg/kgip,连续5d,能显著提高小白鼠巨噬细胞吞噬率、巨噬细胞吞噬指数、E-花环形成率及酯酶染色阳性率,表明独一味有显著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细胞免疫的作用[1]。独一味皂甙可使荷瘤小鼠的脾脏和胸腺增重,体重也有一定程度增加[2]。
毒性:给小白鼠1次ig,本品浸膏的LD50为13.5g/kg,给麻醉家兔肠内注入给药,无中毒表现。狗po浸膏0.1g/kg及0.5g/kg,每天1次,连续21d,对血象、肝及肾功能无明显影响,动物活动及一般状态未观察到异常现象;病理组织切片观察,给药狗的心、肺、肝、脾、胃、肠、胰、肾、肾上腺、卵巢和睾丸等主要脏器大部分未见异常。主要发现有二:一是血管扩张充血,尤见于脾脏,大剂量(0.5g/kg)组中有两只狗肾小球及肾间质血管也明显充血。二是只有大剂量组中的一只狗肝组织有散在分布的小片状急性坏死灶,但其余动物均无此变化,可能由于个体差异所致[1]。
参考文献[1] 兰州医学院学报 1987;(2):47。[2] 甘肃医药 1985;4(3):3。
药性性味:苦,微寒。 ①《四川中药志》:“苦,微寒。有小毒。” ②《青藏高原药物图鉴》:“苦,温。”
功效:活血,行瘀,消肿,止血。
主治:跌伤筋骨,闪腰挫气,关节积黄水。 ①《四川中药志》:“活血行瘀,止痛,行气,消肿,续筋接骨。治跌伤筋骨及闪腰挫气等症。” ②《青藏高原药物图鉴》:“补髓,止血,治浮肿后流黄水,关节积黄水,骨松质发炎。”
用法用量:内服:浸酒或入散剂,3~6g。
使用注意:《四川中药志》:“无瘀滞及孕妇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