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通天草
名称出处:《饮片新参》
概况异名:荸荠梗(《饮片新参》),地粟梗、荸荠苗(《苏州本产药材》)。
基源:为莎草科荸荠属植物荸荠的地上茎。
原植物:荸荠 Eleocharis dulcis(Burm.f.)Trin.ex Henschel;〔E.tuberosa Roem.et Schult.;E.plantaginea R.Br.;Heleocharos dulcis(Burm.f.)Trin.ex Henschel〕
余项参见“荸荠”条。
生药采集:7~8月割取地上茎,晒干。药材主产于江苏、上海、浙江。
鉴别:茎压扁状,长60~90cm,直径4~7mm,顶端有穗状花序;上部淡黄色,不易拉断,下部淡绿色,则易拉断。全体皱缩,表面有纵纹,具光泽,节处稍隆起。质轻松软,折断面有白色膜状间隔,在扩大镜下呈蜂窝状。气微弱。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药性性味:①《饮片新参》:“苦,平。” ②《苏州本产药材》:“甘,寒。”
功效:《饮片新参》:“化湿热,利小便,通淋。”
主治:苏医《中草药手册》:“清热,利尿。治小便不利,呃逆。”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①苏医《中草药手册》:“治呃逆:通天草15g,代赭石30g。煎服。” ②《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全身水肿,小便不利:通天草(地上全草)30g(鲜品60~90g),鲜芦根30g。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