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拔火罐的由来

“拔火罐”是我国民间流传很久的一种独特的治病方法,俗称“拔罐子”、“吸筒”,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叫做“火罐气”,《外科正宗》中又叫“拔筒法”。古代多用于外科痈肿,起初并不是使罐,而是用磨有小孔的牛角筒,罩在患部排吸脓血。所以一些古籍中又取名为“角法”。关于拔火罐治疗疾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公元281—361年间,晋代葛洪著的《肘后方》。   后来,牛角筒逐渐被竹罐、陶罐、玻璃罐所替代,治病范围也从早期的外科痈肿,扩大到风湿痛、腰背肌肉劳损、头痛目晕、腹痛、哮喘、一般伤风感冒、外伤淤血、痈、疮及一切酸痛诸症。   拔火罐是一种充血疗法,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紧吸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而产生治疗作用。外国人称它为郁血疗法。由于这种疗法简便易行、效果明显,所以在民间历代沿袭,至今不衰,连一些外国人也颇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