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是利用食物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注意到饮食与防病治病的关系。在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的文献记载中,掌管饮食的医官叫做“食医”,被列为四种医中的一种。食医这一学科和食医的设置,《周礼》一书中也曾提到。 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也曾多次论及饮食与防病的关系,他说:“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意思是说,经久变味的食物、腐败的鱼肉不能吃,食物变了颜色的不能吃,烹饪不得法的不能吃。《山海经》中也曾记述吃各种禽、兽、鱼、鸟、草木,除可令人不饥以外,还能治愈疠、疟、瘘、狂等症。《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则明确指出,在药物治疗疾病的同时,还应当配合饮食来扶正培本,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说“毒物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到唐代,饮食疗法已经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一代名医孙思邈主张“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他还写《食治》一卷,开食疗专著之端。孙思邈的学生孟诜,集唐以前食疗之大成,编成了一部《补养方》。后经其弟子张鼎增补,改名为《食疗本草》。18世纪后,现代食物化学的发展,在食疗方面又揭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