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庄子等先哲总结概括了当时的养生实践,提出了以“道论为本”的养生思想,秦汉时期黄老之学进一步发扬光大了这种思想,这就为道家养生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吕氏春秋》在表述自己的宇宙观时,融入了《老子》、《易传》的思想。它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把“太一”看作世界本体。又说:“一也者,至贵,莫知其原,莫知其端,莫知其始,莫知其终,而万物以为宗。”这里又把“一”看作万物之宗。“一”,元初之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吕氏春秋》不仅继承和改造了《老子》的本体论,而且继承和发挥了稷下道家的精气说。我们知道,在稷下道家那里,精气不仅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而且是精神的根源。管子认为“精气”不仅是产生五谷和列星的本原,而且也是“鬼神”所赖以为鬼神,“圣人”所赖以为圣人的物质基础。《吕氏春秋》发扬了这一思想:“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夐明。精气之来也,因轻而扬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长而养之,因智而明之。”在这里,“精气”既被看作一切生命运动的源泉,也被看作产生圣智的源泉。
《黄帝内经》直接继承了黄老之学的精气学说,并以其精气作为其哲学的主要范畴,建立了以养生为主旨的哲学体系。《素问·天元纪大论》引《太始天元册》说:“太虚廖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驰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内经》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它是万物资始、品物咸章的物质元素,不论是天下的日月星辰,还是地上生化滋长的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这同样是说,万物的产生都是以气为始基的。
由于气的结合而产生的万物不计其数,任何事物的不同状况,都是气的运动变化的结果。“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内经》所说的“气”是什么呢?《内经·灵枢·决气》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这是说“气”是一种像雾状的物质元素。《内经》又称此气为阴阳之气:“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轻之阳气和浊重之阴气充满于宇宙之间,它们相互作用而产生自然界的云雨现象。“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两出地气,云出天气。”阴阳二气互相作用的规律也是天地万物的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宇宙间的一切现象便自然都可以用阴阳来概括和说明:“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进一步认为人和自然界都是由气构成的,“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岁,人亦应之。”
《内经》认为,人的形体、外貌、情感意志是与天地等自然现象相互对应的。“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自然现象中的日、月、雷、电、风、雨等与人的耳目九窍等外形和喜怒哀乐等情感是一一相应的,“岁有三百六十日,人有三百六十节”,“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脉”。其次,社会政治、人的道德也是与天地的自然现象相应的。《内经》强调“天人相应”的目的,是注重人作为宇宙中的一部分,如何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适应阴阳四时的变化,加强身体的调养,这是其积极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