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kangtata
[外文]:cantata
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及合唱,由管弦乐队伴奏。内容以歌颂或抒情为主,各乐章具有一定的连贯性。cantata一词源出意大利语cantare,原意为歌唱,17世纪初期,用以指人声演唱的声乐曲,以别于当时泛指一切器乐曲的奏鸣曲。
1620年意大利作曲家A.格兰迪在其独唱用的《康塔塔与咏叹调》中,首先运用此名以称呼他所作的与文艺复兴时期单音音乐一脉相承的独唱曲。17世纪40年代起,在格兰迪的基础上迅速形成了独唱康塔塔的体裁,成为由干朗诵调和返始咏叹调交替构成的 4个乐章的叙事性世俗独唱套曲,通常用美声唱法演唱,由哈普西科德或再加一件弦乐器伴奏。此后,经G.卡里西米、A.斯特拉代拉、G.罗西尼、M.A.切斯蒂及A.斯卡拉蒂等人的努力,又促使这一体裁从抒情性的独唱曲逐渐演变为接近于小型室内歌剧或相当于歌剧中一场的规模,并从室内类型向合唱类型过渡。
17世纪中叶独唱康塔塔由意大利传入德国后,一方面是以解释《圣经》经文的抒情诗为歌词的教堂康塔塔,在新教教会的支持下得以盛行;另一方面是世俗康塔塔的崛起和发展。其中,众赞歌的被广泛运用是德国教堂康塔塔的特色之一。J.S.巴赫的大量世俗康塔塔和200余部教堂康塔塔,对康塔塔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的教堂康塔塔,多由复调织体的合唱开始,继之以朗诵调和咏叹调的交替,在主调风格的众赞歌合唱声中结束。
康塔塔在近现代仍盛行不衰。著名的作品有:B.巴托克的《世俗康塔塔》、С.С.普罗科菲耶夫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Ю.А.沙波林的《在库里科夫战场上》、B.布里顿的《圣尼古拉康塔塔》、I.F.斯特拉文斯基的《康塔塔》、A.奥涅格的《圣诞康塔塔》、R.沃恩·威廉斯的《今日》等。
中国作曲家黄自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长恨歌》,实为康塔塔,当时作者把cantata一词译为清唱剧。康塔塔与中国的大合唱体裁特点十分相近,因而康塔塔在中国曾被译为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