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黄帝内经》五味养生防病理论探析

五味是古人对食物与药物从“味”的角度进行概括与分类,以说明其功用及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藉此指导人们养生与防病。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五类,实际上还有淡味。《黄帝内经》在叙述五味的功用的同时,常按五行学说将五味分属五脏,进一步说明五味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味的论述十分丰富,涉及面也十分广泛,今对其相关论述,尤其是在养生防病方面的论述,作如下探析。

《黄帝内经》中关于五味的论述,最先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其云:“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说味相对于气(性),主要作用是化生阴精,是滋养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但要是摄人过分,或是偏嗜某味,则会使脏气失去平衡或出现功能障碍,则能伤害五脏(五宫)。按五味所生及归属,《黄帝内经》认为酸生(人)肝,苦生(人)心,甘生(人)脾,辛生(人)肺,咸生(人)肾。这里的“生”是滋养的意思。正如《素问·宣明五气》中所说:“酸人肝,辛人肺,苦人心,咸入肾,甘人脾。”《灵枢·五味》也说:“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这里的走与人是相同的,指归属、滋养之义。五味过盛则伤及五脏,《黄帝内经》认为是有规律可循的,多按五行生克之理。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的:“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拖,精神乃央。”因此,要求五味养生防病,五味就不能偏盛或过盛,对人体健康来说,要特别注意五味调和。虽然这主要针对饮食的,但从大的方面讲,也是治病、防病、纠偏的原则。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接着说:“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可见,调和五味,饮食平衡,是养生的一个方法,与现在强调均衡营养是一致的。五味调和,内则五脏气盛,骨正筋柔,气血流畅,百病不生;外则营卫调和,腠理固密,皮肤的抗病能力得以加强,外邪不得入侵,则自然长有天命,健康长寿了。疾病的发生常是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而脏腑功能失调的一个表现就在于内在的五味功用失去平衡,故养生防病治病在找出失去平衡的内在原因后,可按脏腑的内在属性,运用五味的平衡规律,选择相应的食物与药物,进行适当的调节,使之归于平衡,如此则疾病也随之康复,身体也恢复健康。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对五味的功用作了进一步阐述:“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又说:“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这是从阴阳学说的角度,对五味的阴阳属性作了一个基本的论述。《素问·至真要大论》也指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耍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不仅细分了五味的作用,而且也提示针对不同的生理病理情况,选用五味进行调养,“以所利而行之”,有针对性,则身体自能康泰平安。这里也说明,用五味不同功用来治病,归根到底是在于根据五味的属性,针对病情,进行相应的调节,发挥五味的功用,使之归于平衡,疾病获得康复。

《黄帝内经》不仅认为五味能养生防病,而且也认为五味用之不当还能致病,这从上述内容中已能见到一斑,《黄帝内经》中还有更为具体的论述。《灵枢.五味论》指出:“五味入于口也,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愧心。”对五味致病的论述,较为具体,这从另一角度提示人们,五味要平衡,不能偏嗜。《素问.五藏生成论》也对五味致病作了论述:“是故,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胺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由于五味过(偏)食,能引起许多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同时食之不当也会加重现有的病情,进一步伤害身体健康,于养生十分不利。故《素问.宣明五气》中相关论述,就告诫人们为了避免五味加重病情,对五味也应有所禁忌: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这里的气、血、骨、肉、筋病,应多为有余之实证,本属有余之疾,多食五味,则使病实中更盛,加重病情。若属不足之虚证,则又当别论。

《黄帝内经》中对五味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还有很丰富的内容,以此可作为临床用药的指导,这些是医生应该钻研的内容,也过于繁复,在此就不多述了。总之,五味相和,则五脏气和,气血、津液、精神自旺,身体健康,阴平阳秘,生生不息,养生防病,健康长寿。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中所说:“五味人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