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称:乌蔹莓
名称出处:《唐本草》
概况异名:五爪龙、龙尾、虎莓(《纲目》),五叶莓、乌蔹草(《蜀本草》),五叶藤(《履巉岩本草》),五龙草(《本草述》),母猪藤(《草木便方》)。
基源:为葡萄科乌蔹莓属植物乌蔹莓的全草乌蔹莓属全世界约45种;中国约12种,5变种。
原植物:乌蔹莓Cayratia japonica(Thunb)Gag-n,又名五叶莓、地五加(《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历史:乌蔹莓一名,始见于《唐本草》,谓:“乌蔹莓,蔓生,叶似白蔹,生平泽,四月五月采,阴干。”《蜀本草》谓:“乌蔹莓蔓生,茎端五叶,花青白色,俗呼为五叶莓,叶有五梗,子黑,一名乌蔹草。”《纲目》谓:“五叶如白蔹,故曰乌蔹,俗名五爪龙,江东呼龙尾,亦名虎莓”;塍堑间甚多,其藤柔而有棱,一枝一须,凡五叶,长而光,有疏齿,,面青背淡,七八月结苞成簇,青白色,花大如栗,黄色四出,结实大如龙葵子,生青熟紫,内有细子,其根白色,大者如指,长一尺,捣之多涎滑。”所述特征与今药材相等。
形态:草质藤本,无毛。卷须纤细分叉,与叶对生;茎有纵条纹,髓白色。叶具长柄,叶柄长3~5cm,叶片为鸟足状复叶,小叶5,膜质,披针形至倒卵状长圆形,长2.5~7cm,宽1.5~3.5cm,顶端急尖或钝,基部楔形,小叶柄长2~3cm,两侧4小叶较小,成对着生于同一小叶柄上。但又各具小柄,伞房花序腋生,具长3~12cm的总花梗,广展成2~3分岐分枝;花小,黄绿色,具短梗;萼杯状,膜质;花瓣4,有粘液,卵状二角形,顶端钝,无芒状小角;雄蕊4,与花瓣对生;花盘小,4裂,与子房相结合。浆果倒卵圆形,长约6mm,成熟时黑色。种子2~4,卵状三角形,背面有沟2条。花期6月,果期8~9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782页.3294图)
生境与分布:生长于路边、谷地或林下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
生药采集:夏、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或鲜用
贮藏:置干燥处;根防蛀
化学性质含洋芹素(Apigenin)、木犀草素(Luteolin)、木犀草素-7-O-葡萄糖甙(Luteolin-7-O-glucoside)、羽扇豆醇(LupOol)、β-谷甾醇和棕榈酸[1]。尚含阿聚糖(Araban)、粘液质、硝酸钾、氨基酸[2]。根中含生物碱、鞣质、淀粉、粘液质、树胶[2]果皮中含乌蔹莓素(Cayratinin)即飞燕草素、3-对羟基桂皮酰槐糖-5-葡萄糖甙[2]
药理①抗菌 乌蔹梅注射液1%,10%浓度,平皿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卡他球菌、肺炎双球菌及流感杆菌有抑菌作用;乌蔹梅注射液1.2ml/kg sc,对sc肺炎球菌或流感杆菌发热免有解热作用[1]。 ②抗病毒 乌蔹梅注射液(2g/ml浓度原液)按原液1.10,1∶100稀释,与病毒混合注入鸡胚尿囊腔,每胚0.4ml,结果对流行性感冒病毒A3/沪防-77-56-E2及京科68-1株有明显抑制作用,1∶100稀释,在人胚肾组织培养,对腺病毒3型、副流感病毒仙台株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 ③抗炎免疫 乌蔹梅水煎醇沉液28g/kg ig,醇提液25g/kg ig,对小鼠二甲苯致耳炎有抑制作用;水煎醇沉液或醇提液25g/kg ig,对大鼠蛋清、角叉菜胶致足肿胀有抑制作用,连续给药14d,对大鼠塑料环肉芽有抑制作用[3]。乌蔹梅水煎醇沉液或醇提液(1 2)25g/kg ig,连续14d,可使大鼠、小鼠胸腺缩小,二种制剂0.5ml/只ig,连续7d,可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4]。 ④促血栓形成 水煎醇沉液及醇提液25g/kg ig,连续14d,明显促进大鼠体外血栓形成和血小板粘附[4]。
【毒性
乌蔹梅水煎醇沉液及醇提液ip,对小鼠的LD50分别为51.12g/kg及102.8g/kg[4]。
参考文献[1] 中药通报 1985;10(8):42。[2] 中药通报 1982;7(2):37。[3] 中药通报 1988;13(9):46。[4] 中成药 1991;13(4):26。
参考文献[1] 中成药研究 1987;(4):30。[2]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473。
药性性味:苦、酸,寒。 ①《唐本草》:“酸、苦,寒。” ②《履巉岩本草》:“甘,寒。” ③《贵阳民间药草》:“辛,平。”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酸、苦,寒。”
归经:心、胃、小肠经。 ①《闽东本草》:“入心、肝、胃三经。” ②《中草药学》:“心、小肠经。”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主治:痈肿,疔疮,痄腮,丹毒,风湿痛,黄疸,痢疾,尿血,白浊。 ①陶弘景:“捣敷疮肿,蛇虫咬处。” ②《唐本草》:“主风毒热肿,游丹,蛇伤,捣敷并饮汁。” ③《履峻岩本草》:“治痈疽发背。” ④《纲目》:“凉血解毒,利小便;根擂酒服,消疖肿。” ⑤《草木便方》:“清热解毒,涂疮毒,消结核,九子虚气疡,补益虚损。” ⑥《分类草药性》:“去风散痰。治五种黄病,母猪风;涂疮毒。” ⑦《江苏省植物药材志》:“热水泡,熏腿可止痛。” ⑧《贵阳民间药草》:“治风湿瘫痪。” ⑨《湖南药物志》:“治偏头风,痔疮。” ⑩《闽东本草》:“治热泻,血痢。” ⑾《全国中草药汇编》:“咽喉肿痛,目翳,咯血,血尿,痢疾;外用治痈肿,丹毒,腮腺炎,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⑿《中草药学》:“治疖肿,痈疽,疔疮,丹毒,痢疾,咳血,尿血,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研末、浸酒或捣汁 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①《寿域神方》:“治一切肿毒,发背、乳痈、便毒、恶疮初起者五叶藤或根60g,生姜1块,捣烂,入好酒200ml,绞汁热服,取汁,以渣敷之 用大蒜代姜亦可。” ②《丹溪纂要》:“治项下热肿,俗名虾蟆瘟:五叶藤捣敷之。” ③《江西民间草药:“治发背,臂痈。便毒:乌蔹莓全草,水煎二次过滤,将两次煎汁合并一处,再隔水煎浓缩成膏,涂纱布上,贴敷患处,每日换1次。” ①《浙江民间草药》:“治无名肿毒:乌蔹莓叶捣烂,炒热,用醋泼过,罨患处” ⑤《江西民间草药》:“治臁疮:鲜乌蔹莓叶,捣烂敷患处,宽布条扎护,每日换1次 或晒研末,每药末30g,同生猪脂90g,捣成膏,将膏摊纸上,贴敷患处。” ⑥《医学正传》.“治喉痹:马兰菊、五爪龙草、个前草各60g 上3物,杆汁,徐徐饮之。” ⑦《浙江民间草药》:“治肺劳咳血乌蔹莓根9~12g,煎服,或加侧柏、地榆、青石蚕各9g,同煎服” ⑧《卫生易简方》:“治小便尿血,五叶藤阴干为末,每服6g,白汤下” ⑨《浙江民间草药》:“治白浊,利小便:乌蔹莓根捣汁饮” ⑩《江西民间草药 》“治毒蛇咬伤,眼前发黑,视物不清:鲜乌蔹莓全草,捣烂绞取汁60g,米酒冲服,外用鲜全草捣烂敷伤处。” ⑾江西《草药手册》:“治蜂螫伤:五爪龙鲜叶,煎水洗。” ⑿《简便单方》:“治跌打损伤:五爪龙捣汁,和童尿热酒服之,取汗。” ⒀《青岛中草药手册》:“治乳腺炎:鲜乌蔹莓捣烂敷患处。” ⒁《福建药物志》:“治淋巴结炎:乌蔹莓叶适量,和等量水仙花鳞茎,红糖少许,共捣烂加温敷患处。” ⒂《福建药物志》:“治带状疱疹:乌蔹莓根块,磨,和烧酒与雄黄,抹患处。”
食疗:①《四川中药志》:“治丸子滥痒:母猪藤,九子连环草,何首乌。炖肉服” ②《贵州草药》:“治风湿关节疼痛:乌蔹莓根30g,泡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