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唐保大十一年(953)置县。因永平镇西四里有铅山,遂以山名县,隶信州。
北宋一度直属
京师。
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县升州,名铅山州,隶浙江行中书省。明洪武二年(1369),复为县,隶广信府。
民国3年(1914),省下设道,铅山属豫章道。
民国20年(1931)属第六行政区。
民国19年至23年(1930~1934),铅山县约60%的地区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今武夷山垦殖场、紫溪乡、石塘乡,还有杨林乡、五铜乡、港东乡的一部分属于铅山苏区,英将乡属上铅苏区。地下工作和游击队活动的范围则更广。铅山、上铅苏区归闽北分区领导,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
1949年5月铅山解放以后,隶属上饶地(专)区。
1985年,行政区划为2镇、21乡、3个国营垦殖场,共209个村,71260户,347951人。其中农业人口289718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60人。绝大部分居民为汉族,少数民族人口1368名(包括畲族和少量的蒙、回、藏、苗、壮、满、黎族)。
自建县起至1949年6月,县治所设永平镇。该镇三面环山,北临铅山河,地当赣闽交通要道。国家“六五”计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永平铜矿座落在该镇西南部。
1949年7月,县治所迁河口镇。河口镇因地处闽浙赣边,有水运之便,形成周围省、县的货物集散地;明清时期商业盛极一时,号称“八省码头”,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鸦片战争以后,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三十多的建设,镇区成倍扩大,房屋建筑,增加了两倍半。河口镇是铅山县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