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开始进行《本草纲目》的编撰工作,历时30余载。他参考了医籍800多种,遍访各地名医宿儒,跋涉无数山川林海,搜求民间验方,采集药物标本,先后三易其稿,终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了这部巨著。 《本草纲目》全书共52卷,分16纲,62目,约190多万字,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新增药物347种。另附药方10000余首,插图1000多帧。该书以《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为蓝本,并仿朱熹《通鉴纲目》“以纲掣目”、“纲举目张”之编写体例。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取舍精当,堪称“博而不繁,详而有要。”本书编写后,未即刊行,直至1590年左右,方由南京私人刻书家胡成龙刻印。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3年,本书第一版刻本问世,通称“金陵本”。从此,《本草纲目》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 1606年,《本草纲目》传入日本,1783年由小野兰山译为《本草纲目译说》,1929年日本人臼井光太郎按照金陵本,译为《国译本草纲目》15册。 《本草纲目》先后被节译或全译成拉丁、英、法、德、俄、朝鲜等国文字传播到世界各地,至今仍被誉为“中药宝库”、“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祖国医学的用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