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都匀的建制沿革

都匀

都匀

都匀

历史悠久,殷商时为鬼方东南部地,春秋时为牂牁古国东北部地。战国、秦、汉时期,北部境属且兰,南境属毋敛。三国时属蜀汉牂牁郡地并渠县,隋时属宾化县地。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设置应州(羁縻州),都匀属之。后晋天福五年(940年),设都云县(因城东都云洞得名);

都匀原名都云,因城东1公里处有“都云洞”而得名。“都云洞”又名“九龙洞”、“仙人洞”,属天然石灰岩洞。据《五代史·楚世家》记载:“后晋高祖云福五年(940年)都云酋长尹怀昌率其昆明十二部……附于马希范”,这是都云的名称最早见诸史籍。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平羌将军何福镇压都云苗族人民起义后上奏朝廷,认为“云之为物,变化莫测”,应将“云”改为“匀”,取“均匀”之意。皇帝批准下诏,都云从此改为都匀。

都匀行政建制始于五代时期后晋天福五年(940年)设都云县,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都云设置军民长官司。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都云分别设置长官司、安抚司以及都匀卫;

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改设都匀府;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改都匀卫为都匀县,隶属都匀府;

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都匀府为都匀县;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都匀直属贵州省长公署。

1949年11月成立都匀县人民政府。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都匀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都匀”一词在布依语里面是“彩云之城”的意思。

1956年成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成为黔南州首府。

1958年6月18日设立都匀市。都匀市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有汉族、布依族、苗族、水族、侗族等31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8.5%。

民国改府为县;解放后,仍为县治;建国初因三线建设而在市内设立众多国有企业,并在周边建设包括军工业在内的国有工业点,流入大量外来人口;1956年成为黔南州首府;1958年划都匀县部分行政区为市,后又撤销;1965年恢复为市;1966年城关析置为县级市;1983年8月,都匀县并入市内;1983年其余部分也并入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