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治,古称上党、潞州等,原为潞安府府治所在县名,得名于明嘉靖八年,取长治久安之意。长治地处晋东南,晋冀豫三省交界,全境位于由太行山、太岳山环绕而成的上党盆地之中。历史悠久,文化独特,关山四塞,独成一体。在漫长的社会发展演变过程中,在人们相互的语言交流交往中,形成了许多生动独特的方言土语。
(网络配图)
方言,俗称地方话,是民族通用语言中的一种变体,是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形成的一种原生态特殊语言。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方言形成的要素很多,有山川阻隔、人口迁徙等社会、历史、地理因素,也有接触、传承、交流影响等语言自身的因素。我国的汉方言通常分为七大方言:官话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以及 一些争议方言和混合性方言,主要有徽语、平话等。长治方言属官话方言中的北方方言中的一种。其特征是:
一、附加字的应用,非常广泛。
长治方言在组词上,多用一些附加字,但没有多少实际含义,只起辅助语气的作用。这些附加字可在词头加、词尾加和词中加,用得最多的是“圪”、“不”、“则”、“忽”等字,这些字不仅加在名词、动词上,而且也有加在形容词、数量词上的。
比如“圪”字,在长治方言中的使用就相当广泛。
加在名词前的有:圪蚤、圪台、圪道、圪廊、圪栏、圪疔、疙瘩、圪洞、圪囤、圪坨、圪洼、圪都、圪棒、圪筒、圪糁、圪磣、圪节等;
加在动词前的有:圪荡、圪拍、圪掐、圪捣、圪摇、圪晃、圪漂、圪垒、圪摞、圪挤、圪搓、圪拖、圪搂、圪旋、圪睄、圪扯、圪呈、圪抱、圪抓、圪撩、圪燎、圪磨、圪跳、圪磞、圪奓等;
加在形容词前的有:圪腻、圪缕、圪绺、圪条、圪瘆、红圪艳艳、绿圪莹莹、蓝圪瓦瓦、黑圪黝黝、白圪生生、干圪崩崩、筋圪拽拽、暖圪董董、圪里旮旯等。
再如“不”字,其用法一是纯属表音字,用在词头,无实际意义。二是本来含否定之意,可有趣的是一些词前加“不”字,不仅不是否定,而恰恰相反是肯定。三是用在形容词中,以加重语气,强调程度。
加在名词前的有:不池(小水坑)、不残(读chà,瓷器铁器碎片)、不穗(穗子)、不糊(浆糊状食物)、不绞(绑成的小辫子)、不渣(锅巴)不脊(鼓起的土丘)、不条(细树枝条)、不荡土(荡起的细土)等,有的还在词尾配“儿”话韵,如不穗儿、不条儿、不梢儿、不篮儿、不连儿等。
加在动词前的有:不梳(抚摸)、不撩(甩动)、不捞(搅动)、不砸(嘴唇砸动)、不捋(来回抹动)、不溅(溅起)、不蹬(两腿乱蹬)、不熏(抽烟)、不撂(随意乱扔)、不塌(倒塌)等。
加在数量词中间的有:一不溜(一大溜)、一不摞(一大摞)、一不连(一长连)、一不条(一长条)、一不池(一小池)、一不塌(全塌下来)、一不行(一长行)、一不串(一长串)等。
加在形容词中间的有:傻不叽叽、光不达达、稀不叉叉、满不登登、饱不腾腾、尖不丢丢、稀不荡荡、冷不丁丁、热不腾腾、直不挺挺、不足楞瞪等。
尤其是“则”字,也有的写作“的”、“只”,但读音通为“dē”。一是多加在语词之后。特别是在人的名字中用的最多。农村中孩子起名,男性一般叫贵则、红则、成则、有则、迷则、河则、水则、山则、合则、书则、龙则、虎则、豹则、狗则等;女性一般叫花则、梅则、兰则、菊则、荷则、凤则、英则、秀则、霞则、艳则、改则、娥则、叶则等。二是称呼一些器物时,本来应该叫“×子”,可长治人却习惯叫“×的”,如篮的、锤的、杌的、椅的、桌的、箱的、柜的、勺的、筷的、剪的、杈的等。三是在词后加“的”,并联缀儿化韵,如:大的儿、小的儿、胖的儿、廋的儿、红的儿、绿的儿、新的儿、旧的儿、重的儿、轻的儿、宽的儿、秃的儿等。长治学院怎么样(长治学院哪个校区好)长治医学院怎么样(长治医学院好考吗)长治医学院怎么样(长治医学院学生坠亡)长治是哪里(山西长治是好城市吗)长治是哪个省(潞安属于哪个省)东南大学成贤学院怎么样(成贤学院什么水平)东南汽车怎么样(东南和宝骏哪个质量好)东南汽车怎么样(东南是不是要倒闭了)山东属于哪个地区(台湾属于哪个地区)三亚属于哪个省(三亚属于什么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