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科目二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三章 课程
都是重点哦~
1.课程的概念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宋期间。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2.课程的类型
(1)按照课程的设计方式(内容属性)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①我国古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技”是最早的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优点:利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在短时间内达到历史文化高度;能有效地保证学习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有利于教师的传授。
学科课程缺点:不利于学生对知识和经验产生深刻体验;不容易照顾到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爱好;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②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
活动课程优点:有利于满足儿童的兴趣、需要,关照儿童的学习心理过程;有利于加强教育与社会以及学生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活动课程缺点: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学生难以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限制了学生主体的发展。
(2)按照课程的综合程度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
在小学主要是综合课程,初中采用综合和分科并举的方式,高中主要是分科课程。
(3)根据课程管理、开发主体的不同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又称校本课程,开发主体为学校教师,通常以选修课或特色课的形式出现。
(4)根据课程的任务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三基:读写算)的培养。
拓展型课程注重拓展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各种不同的特殊能力,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研究型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态度和能力。
(5)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6)根据课程的呈现方式和课程性质分为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①观念性隐性课程,如学风、校风、教学风格、价值观等;②物质性隐性课程,如学校建筑、教室设置、校园环境等;③制度性隐性课程,如学校管理机制、班级管理方式;④心理性隐性课程,如师生关系等。
(7)古德莱德的课程分类
古德莱德将课程分五个层次:
①理想的课程,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
②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③领悟的课程,是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
④运作的课程,是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⑤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
3.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社会需求);
(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科知识水平);
(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
(4)课程理论。
其中,社会、知识、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
4.知识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论北京嗨学网怎么样(嗨学网二建课程靠谱吗)沪江网校的课程怎么样(沪江网校学日语)电子商务课程有哪些(大学电子商务专业主要学什么)电子专业有哪些课程(电子类大学课程)会计学课程有哪些(财务管理专业学的课程有哪些)mba有哪些课程(mba项目管理方向课程有哪些)mba培训班哪个好(成人培训班有哪些课程)课程直播哪个好(直播授课哪个好)哪里有人力资源培训(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医学学什么(中医学哪些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