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Quanzhou Cheng
[外文]:Quanzhou City
在福建省南部沿海,晋江北岸,创建于唐代,宋元时期成为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1982年定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同中国古代许多大型州城、府城一样,泉州在唐时已有衙城、子城,五代以后又建罗城,便有三重城垣。衙城紧依子城北面偏西,为唐宋时期的州官署所在,呈长方形。按唐宋规制,正门有两个城门洞,称双门。衙城在南宋淳祐时(1241~1252)尚存。子城建于唐天祐二年(905),也是长方形,城垣每面一门。南门崇阳门略偏西,正对衙城双门和北门泉山门,有南北街,形成城市中轴线。东西的行春、肃清二门则不对直,有穿城的东西干道连通,东段向北偏斜。另在衙城双门前又有一条东西向道路,城内基本上是矩形的道路网络。子城外有壕。城内也有壕,俗称八卦沟。罗城始建于南唐保大年间(943~957),随地形和当时城市发展的情况,呈不规则形,俗称“鲤鱼城”。城周20里,有七门。罗城在宋宣和年间(1119~1125)改建为外砖内石。绍兴三年(1133)在南门建瓮城,并沿江建翼城。嘉定四年(1211)利用对外贸易收益进行大修加固。泉州城植刺桐,故别名“刺桐城”。宋代泉州商业街道多在东南部。宋制外国人不得住城内,因此他们多住在南城外镇南门至通淮门一带,著名的伊斯兰教寺庙清净寺就位于这两座城门之间。元代扩建南城,才把它包入罗城以内。
泉州地区唐和五代时社会较安定,地理上又位于当时主要贸易港口广州、扬州之间,经济较发达。北宋元祐二年(1087),泉州设市舶司,成为全国性贸易港口。南宋时社会经济中心南移,进一步促进了泉州经济和贸易的发展。至元代,泉州的海外交通和贸易达到极盛时期。
宋元时代的泉州港在城南晋江沿岸有不少码头,东南面的后渚港是主要港口,在这里曾发掘出宋代的海船。附近的洛阳、鸟屿、石湖、蚶江、安海等港均为泉州港的组成部分。泉州附近著名的洛阳桥、顺济桥、安平桥等十座宋代大石桥反映了各港口之间的密切联系。
元末泉州地区发生战乱,城市和港口受到严重破坏。明清时代实行海禁,泉州港日渐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