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可持续发展思潮探源与沿革

可持续发展思潮探源与沿革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20世纪50-60年代,人们在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资源等所形成的环境压力下,对“增长=发展|的模式产生怀疑并展开讲座.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RachelCarson(莱切尔?卡逊)发表了一部引起很大轰动的环境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作者描绘了一幅由于农药污染所事业的可怕景象,惊呼人们将会失去“春光明媚的春天”,在世界范围内引发了人类关于发展观念上的争论。

10年后,两位著名美国学者BarbaraWard(巴巴拉?沃德)和ReneDubos(雷内?杜博斯)的享誉全球的著作《只有一个地球》问世,把人类生存与环境的认识扒向一个新境界,可持续发展的境界。同年,一个非正式国际著名学术团体即罗马俱乐部发表了有名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The:LimitstoGrowth),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GroHarlemBrundtland(布伦特兰)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并以此为主题对人类共同关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组织和舆论的极大重视,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要领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

(一)缘于一个海洋生物学家对鸟类的关怀

在所有可持续发展大事记中,有一个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的名字总会被提起,她就是莱切尔?卡逊(RachelCarson)。这是因为在上个世纪中叶她推出了一本论述杀虫剂,特别是滴滴涕对鸟类和生态环境毁灭性危害的著作——《寂静的春天》。尽管这本书的问世使卡逊一度备受攻击、诋毁,但书中提出的有关生态的观点最终还是被人们所接受。环境问题从此由一个边缘问题逐渐走向全球政治、经济议程的中心。在这之后,随着公害问题的加剧和能源危机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把经济、社会和环境割裂开来谋求发展,只能给地球和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源于这种危机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80年代逐步形成。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1987年,受联合国委托,以挪威前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首的WECD的成员们,把经过4年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Future)提交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的概念和模式。“可持续发展”一词在国际文件中最早出现于1980年由国际自然保护同盟制订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其概念最初源于生态学,指的是对于资源的一种管理战略。其后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和社会学范畴,加入了一些新的内涵,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和自然环境的综合的动态的概念。

(二)从“增长极限问题”的讨论中受到启发

地球环境的“承载能力”是否有界限?发展的道路与地球环境的“负荷极限”如何相适应?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如何规划才能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既保护人类,也维护地球的健康?试图回答这些问题是一个由知识分子组成的名为“罗马俱乐部”的组织。1972年他们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报告根据数学模型预言:在未来一个世纪中,人口和经济需求的增长将导致地球资源耗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除非人类自觉限制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这一悲剧将无法避免。这项报告发出的警告启发了后来者。从80年后开始,最早见诸于《寂静的春天》中的“可持续发展”一词,逐渐成为流行的概念。

(三)国际化于世界环发大会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程中,最具国际化意义是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来自世界178个国家和地区的领导人通过了《21世纪议程》、《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把发展与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使可持续发展走出了仅仅在理论上探索的阶段,响亮地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将之付诸为全球的行动。

(四)过去100年人类最深刻的一次警醒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体现着对人类自身进步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反思。这种反思反映了人类对自身以前走过的发展道路的怀疑和抛弃,也反映了人类对今后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发展目标的憧憬和向往。人们逐步认识到过去的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或至少是持续不够的,因而是不可取的。唯一可供选择的道路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类的这一次反思是深刻的,反思所得的结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正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全世界不同经济水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能够得到共识和普遍认同的根本原因。可持续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可以争取实现的目标,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投身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理论风靡全球的重要原因。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先后提出了自己的21世纪议程或行动纲领。尽管各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不约而同地强调要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注重保护自然环境。正是因为这样,很多人类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指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是人类在上个世纪中,对自身前途、未来命运与所赖以生存的环境之间最深刻的一次警醒。

(五)从警醒开始付诸行动

当今世界,环境保护成了当代企业发展的口号。在能源领域,发达国家不约而同地将技术重点转向水能、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等可更新能源上;在交通运输领域,研制燃料电池车或其它清洁能源车辆已成为各大汽车商技术开发能力的标志;在农业领域,无化肥、无农药和无毒害的生态农产品已成为消费者的首选;在城市规划和建筑业中,尽量减少能源和水的消耗、同时也减少废水废弃物排放的“生态设计”和“生态房屋”已成为近年来发达国家建筑业的招牌。

(六)思想认同后的实践分歧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在认知层面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产生了空前的一致,这也是上个世纪在所有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国际问题的讨论中所绝无仅有的。与此同时,人们也注意到,目前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更多地是在发达国家中得到实践和探索。而在人类社会通往和谐发展的道路上,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实施依然面对重重障碍。首先,南北不平衡是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发达国家不仅通过两次工业革命获得了经济上的优势,而且在自然资源的占有和消费上达到了奢侈的境地。据经合组织统计,美国每年人均能源消费量达到了全球平均水平的5倍。发达国家享有工业革命的利益,却又力图回避与逃脱自身对全球环境应负的责任。这也成为全球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2000年,在海牙举行的20世纪最后一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就因个别发达国家的阻挠而未能达成协议,使框架公约得以贯彻的前景变得黯淡。其次,就发展中国家而言,追求自身进步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权利无可剥夺。但是,发展是否应该沿袭发达国家的“样板”?这也成为通往可持续发展之路上的困惑。典型的美国发展模式一大量占有和奢侈消费自然资源、同时大量排放污染——是否值得广大发展中国家仿效?这不仅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在日本和欧洲等这样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都成为思考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