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nongsuo xishu
[外文]:concentration factor
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的比值,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又称生物浓缩系数,浓缩率,生物积累率,富集系数,积累倍数等。阐述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这些生物学现象,都用浓缩系数的值来表示相应的数量关系。
土壤和植物之间的浓缩系数是植物体内某物质的浓度与植物所生长的土壤溶液中该物质的浓度的比值。不过,浓缩系数一般多用来表示某种物质在水中的浓度同在水生生物体内的浓度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在水中无论是构成环境的成分,还是污染物的浓度,分布都容易均匀化,在环境中的物质浓度和生物体内的物质浓度之间可构成一定的平衡关系,所以求得的浓缩系数具有较普遍的意义。
平衡浓缩系数生物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过程,从周围环境中浓缩某些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这种生物积累过程中,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不断进入生物体又不断从生物体排出,这种物质交换过程要经历一定时间才能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此后,浓缩系数就不再继续增大,而只在一定幅度范围内波动。这种达到动态平衡时的浓缩系数称为平衡浓缩系数。通常所说的某种生物对某种物质的浓缩系数数值,一般都是指平衡浓缩系数,而不是指生物积累过程中任何一个特定时刻所测定和计算得到的浓缩系数。
浓缩系数的求法求得水生生物中某种物质的浓缩系数有两种方法:实验室饲养法和野外调查法,两者各有优缺点。实验室饲养条件易于控制,但是,在人工环境下所求得的数值,同在自然情况下求得的数值往往不符合,因为人工环境几乎不可能在自然条件下出现。要使寿命长的生物与环境之间达到物质平衡,需要饲养很长时间,这一般难于做到。所以用实验室饲养法求得的浓缩系数数值,通常比用野外调查法所求得的要小些。野外调查法的一个很大优点是生物的整个生活周期都处在稳定的环境中,机体的构成成分与环境是平衡的,能够得出标准的浓缩系数数值。不过,有些物质在水溶液中的浓度很低,会因分析技术上的限制而无法测出,这就无法求得浓缩系数了。
近年来,一些学者应用模式生态系统方法,可以同时求得不同营养级上的生物对某种物质的浓缩系数。例如在一个模式生态系统中同时求得藻、蜗牛、溞和鱼对六氯苯(HCB)的浓缩系数,分别为610、1360、1030和1260。这是实验室饲养法的新发展。
- 参考书目
-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编:《环境保护生物监测与治理资料汇编》,科学出版社,北京,1978。高畠英伍、吉村英敏编:《衛生化学新論》,南山堂,東京,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