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吴尔夫,V.

图

英国女作家。1882年1月25日生于伦敦的文学世家。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国家名人传记大辞典》和《康希尔杂志》的编者,写过许多评论、传记和哲学文章,交往的都是文学界、学术界名流。她自幼深受这种环境和父亲的熏陶,熟悉这些生活优裕又富有文化教养的名流和他们的生活方式。这些也深深影响了她的精神世界,成为她所撰写的作品的主要内容。由于健康关系,她从未上过正规的学校,但她所受的教育是多方面的,而且相当高深。她阅读了父亲的极为丰富的藏书。英国西南靠海的康沃尔郡(有她父亲的产业)和伦敦是她最熟悉的两地;而伦敦和海滨最使她依恋,常在她的作品中出现,如描写大海的著名小说《到灯塔去》(1927)、《海浪》(1931)和描写伦敦的《黛洛维夫人》(1925)以及散文《时常上街去走》(1930)等。她于1905年开始写书评。1904年父亲逝世后,她和兄弟姊妹在伦敦布卢姆斯伯里的住宅成为文学中心,座上客有传记作家利·斯特雷奇、小说家爱·福斯特、小说家亨利·詹姆斯、诗人托·艾略特,较晚还有小说家衣修午德等人。衣修午德曾说,“布卢姆斯伯里的这些人是由于才能的血缘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他们的共同信仰是艺术上的严格原则性”。

1912年维吉尼亚和伦纳德·吴尔夫结婚,1917年夫妻成立著名的“霍加斯出版社”。维吉尼亚也是女权运动者,竭力为妇女争取选举权、教育权、自己单独有一间房屋的权利等,这些在她的小说《奥尔兰多》(1928)、《一间自己的房间》(1929)、《三个基尼》(1938)以及许多书评和散文中都有反映。她关心的是有才能的女子。第二次世界大战波及英国后,她情绪不安,住所也遭到轰炸。1941年3月28日在离家不远的乌斯河投水自尽。

维吉尼亚又是富有特色的评论家。她的评论的特点不是分析、评判,而是写她对作家、作品的感受和印象。她的主要评论文章收在名为《普通读者》的集子中。“普通读者”一语出自英国18世纪著名作家塞·约翰逊,他认为“普通读者”最少成见,最能公正评价作品。她评论散文、小说、诗歌、理论,涉猎广泛;她十分景慕俄国作家列·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屠格涅夫等。她贬低自然主义,推崇现实主义,重视深刻理解生活和性格。她见解新颖,多有启发,文章委婉多姿,为评论家和读者所称道。

她的主要成就是小说,着重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受。她也描写外界活动,但更加强调“意识流”,认为许多自然主义的外部描绘是多余的,非本质的。细致的心理描写和所谓“意识流”的创作方法,曾风靡一时,詹姆斯·乔伊斯和马塞尔·普鲁斯特都用这种方法取得了重大成就。维吉尼亚最早的一篇短篇小说《墙上的记号》(1917)即已使用“意识流”的技巧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早期小说《雅各的房间》(1921)更加有意识地使用“意识流”。此后作者抛弃过去传统的多注意行动的描写方法。强烈的抒情的诗歌风格是她的作品又一个重要特点。她的最佳作品是《黛洛维夫人》、《到灯塔去》、《海浪》和《幕与幕之间》(1941)。此外还有《远航》(1920)、《夜与日》(1919,但作于《远航》之后)、《奥尔兰多》(一个朋友的传记)、《年月》(1937)和一些短篇小说。《黛洛维夫人》写女主人公在伦敦一天的生活,她的内心活动和行动是小说的中心。《到灯塔去》描写兰姆西教授一家和几个亲密的朋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于苏格兰西北沿海某岛度假的一段生活,兰姆西夫妇多少有一些作者的父母的影子。作品的深度在于深入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感情的活动。人物并不多,但每个人都刻划得细致,在生活中各有自己的位置,如作画的丽丽·勃里斯科便是独具慧心的旁观者。在这里,生活和人物似乎笼罩在一片透明的灵光之下。《海浪》写6个人物的内心独白以及他们共同关注的第7人。小说每章前面都有一段海景的描写,体裁是散文诗,写日出至日落,影射着作品中人物从童稚到老大。这部小说几乎完全排斥外部活动的描写,突出强调人物内心的生活。《幕与幕之间》写某村一年一度的化装庆祝会上一天内的活动。幕与幕之间是指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维吉尼亚以她十分细致的高度的敏感,深刻辨尝、体验着每个人独有的生活经验与感受,在小说的内容和创作方法上进行新的探索,有一定的独创性。但当代英国小说家安格斯·威尔逊指出,吴尔夫夫人的过敏的神经和她对个人价值的过度关心是因为她有充裕的收入,也因为她承袭了安定的上层社会悠久的传统。她忽视了人是社会动物这一事实,只在社会的真空里描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主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