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龚晴皋(重庆古代历史上最杰出的本土艺术家) - 历史百科

龚晴皋(重庆古代历史上最杰出的本土艺术家)


龚晴皋,名有融,字晴皋,号绥山樵子、拙老人、避俗老人、退溪等,四川巴县西里冷水场(今重庆市九龙坡区华岩镇)人,祖籍四川营山县城北木星庵,重庆古代历史上最杰出的本土艺术家。

龚晴皋简介

龚晴皋自幼随父龚士模、叔父龚士楷,由四川营山县迁入巴县。

龚晴皋自幼好学,爱好书画。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中举人。龚晴皋被选任山西崞县知县。

以往新官上任,有地方官商照例馈赠厚币致贺的陋规,他到任时,拒收贺礼,博得县民交口称道,他在任三年,励精图治,清廉自守。有一次抚军来县视察,随从人员众多,需求苛刻。龚晴皋考虑到如供应铺张,势必加重人民负担,心中很觉不忍。于是不理会他们的无理要求,决定从简接待。抚军随从平时狐假虎威已成习性,根本不把这七品县令放在眼里,便放肆地在衙中哄闹起来。当时龚晴皋正在用餐,吃的是素菜淡饭,便不慌不忙地端着饭碗对他们说:“此吾所自奉,共食何如?”众人无言以对,只好悻悻而去。第二天,抚军呼唤从人准备起程,但左右侍从都故意走开,不来侍候,借此给龚晴皋一个难堪。不久,龚晴皋便被调任到边远苦寒的石楼县,他明白这是抚军有意报复,深感宦海风波险恶难测,遂告病回乡。离任之日,县民攀辕泣送,后来大家怀念龚晴皋为官清正,在当地为他建立生祠。

龚晴皋回乡以后,在冷水场滩口购置薄田20亩,筑茅屋数间定居。宅前流水回环,山石纵横,自成幽趣。他将碾房改为书斋,题名“碾斋”,并在滩口石壁上镌“退溪”二字,又将居室腾出一半作课读学生之用。他知识渊博,诲人不倦,远近慕名而来的学生络绎不绝,以致室无隙地。后又来一学生向大成,因见课室不能容纳,便自愿在灶房里学习,使龚晴皋很受感动,格外尽心教导。过了一年,向大成考中秀才,名列第一。

龚晴皋书法

龚晴皋《行书七言联》龚氏书法亦学王、欧,出于家学,但后来他又取法碑书,清代书法家郭尚先评其书“作大字纵横有奇气,当其合作,往往似通明鹤铭”,可以说龚书是碑帖交融的产物。

龚晴皋画作

至今仍有上千幅书画作品传世。晴皋书画纵横恣肆,雄奇壮阔,极具抒情性。

龚晴皋文学造诣

龚晴皋并工诗,推崇李白、杜甫、韩愈、苏轼的诗文。他主张效法古人应求其精神,不要生搬硬套,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有《退溪诗集》传世。

龚晴皋个人评价

龚晴皋以诗、书、画名于世,以至在重庆和四川民间一度流行“家无晴皋画,必是俗人家”之说。《巴县志》称他为“县三百年来极高逸文艺之誉者”。

龚晴皋家族成员

父:龚士模,清乾隆二年(1737年)进士,官至云南迤西兵备道,墓在重庆市九龙坡区九龙镇深坑子,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尚存。

叔父:龚士楷,清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

堂弟:龚有晖,字旭斋,秀才,能书善画,声名仅次于龚晴皋,时人并称“二龚”。他的书法循龚晴皋规范而用墨较浓,画著色花鸟有石田风韵,其作品流传多于龚晴皋。今重庆市博物馆及巴县文化馆均藏有二龚作品。

龚晴皋后世纪念

龚晴皋墓位于重庆市大渡口区跳磴镇南海村7社九字岩。在长江北岸的山坡上,该墓原为一座石囤土坟冢前带碑楼式清代墓葬,在没有被毁坏前,墓前有石桌、石凳、石栏杆、香炉等,气势恢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