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anzhuang bingdu ke
[外文]:Rhabdoviridae
病毒粒形态似棒状或子弹状的 1科(见图)。
“Rhabdo”系来自希腊文的“Rhabdos”(杆)。病毒粒的大小为 (130~380)×70纳米,核心为螺旋对称的核壳,内含连续线型单链RNA,分子量(3.5~4.6)×106。RNA是负链的。感染时,由病毒粒内的RNA多聚酶转录成 mRNA(信使核糖核酸)。核壳外层具脂蛋白包膜,膜上有糖蛋白突起。病毒在细胞质内增殖,以芽生方式释放。病毒对乙醚和脂溶剂敏感,对冻融稳定。本科病毒的寄生宿主很广,遍布动物界,可感染植物(见植物病毒)、昆虫(见昆虫病毒)、变温和温血脊椎动物。以下数种对人和脊椎动物有重要致病作用:
狂犬病病毒人和一切温血动物对本病毒皆敏感,特别是野生肉食动物。野生肉食动物是本病毒的储存宿主。一般实验动物如家兔、豚鼠、小鼠等均敏感。从自然感染动物中分离到的狂犬病病毒的毒力强,称为街毒;在实验动物脑内连续传代后,经神经外途径感染的毒力降低,称为固定毒,可用作疫苗毒种。街毒在感染细胞的细胞质内形成特异的嗜酸性包涵体,称尼氏小体,固定毒则很少形成,因而可作为街毒感染的诊断标准。狂犬病毒也可在鸡胚及原代地鼠肾、狗肾、鸡胚细胞和BHK21等传代细胞内增殖。最适培养温度32~35℃。病毒有凝集鹅红细胞的作用。
人畜往往被野生疯动物咬伤而感染,潜伏期由数周至数年。主要症状为狂燥、痉、吞咽痛苦、麻痹、昏迷,直至死亡。采用立即清洗消毒伤口,注射狂犬病疫苗等方法防治。
水疱性口炎病毒自然感染牛、马、猪。症状与口蹄疫、猪水疱病难以区别。有两个抗原型:新泽西型和印第安纳型。家畜的水疱液、水疱皮和淋巴结中含病毒最多。常用鸡胚、原代细胞以及BHK21或MDBK细胞系培养病毒,可杀死鸡胚,在细胞培养上迅速出现细胞病变或空斑。病毒可凝集鹅红细胞。实验感染的宿主范围很广,常用豚鼠和小鼠。人也可受感染出现流感样症状。双翅目昆虫(如蚊和白蛉)是主要虫媒。有灭活疫苗用于免疫。主要分布于南非和美洲,中国尚未发现。
牛流行热病毒感染牛的1种虫媒病毒。病的特征是发病急,发烧,但3~5天即痊愈,所以又称3日热或暂时热。感染的奶牛停奶或长期减产。此病流行于南非、中亚、澳大利亚和日本。北京市奶牛在1976年发生过此病,并分离出毒株,不同毒株的血清型一致,有些毒株病毒粒呈圆椎形而不是子弹形。病牛高温期血液中的病毒量最多,结合在白细胞上,常用脱纤血脑内接种初生乳鼠分离病毒;适应乳鼠后,可再适应于各种传代细胞培养。自然感染仅使牛发病。有灭活疫苗用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