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子规》原文及翻译 - 历史百科

《子规》原文及翻译

  一叫一声残,声声万古冤。

  疏烟明月树,微雨落花村。

  易堕将乾泪,能伤欲断魂。

  名缰憀自束,为尔忆家园。

  《子规》译文

  春花都已凋谢,杜鹃啼声还一声比一声凄厉!你有千古奇冤藏在心底!

  你哭诉,向着疏烟、明月与丛林,你哭诉,向着微雨、落花和大地。

  闻者眼泪流干,见者心魄窒息。

  追求功名富贵就是自己束缚自己,子规的声声悲叫,勾起阵阵乡愁!

  《子规》注释

  子规:即杜鹃,又称杜宇、杜主。相传是古蜀帝名,啼血方止,故常以其叫声比喻为出于悲苦与冤屈的呼号。

  堕:落,掉。

  名缰:把追求功名富贵,看作束缚身躯的缰绳。名,功名,这里指科举。缰,系马绳。

  自束:自己束缚自己,这里指参加科举考试。束,束缚。

  “为尔”句:这句说,听到子规的声声悲叫,勾起阵阵乡愁。尔,你,这里指子规。

  《子规》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景,以疏烟、明月、树木、微雨、落花、村落背景的怆凉衬托杜鹃的声声哀鸣,气氛极浓。后四句抒情,叙述自己本来已经伤心,听到杜鹃声就更悲伤了,因而产生了思家的念头。全诗基调激越,主体和客体两两相形,蕴露有法。

  此诗一开始,诗人便以杜鹃自喻。杜鹃的声声嘶鸣,凄切动人,蕴含着自己的万古冤屈。

  颔联写杜鹃生活之环境,诗人叠用六个名字,营造出了雾霭弥漫、烟雨迷茫、明月凄清、落花遍地的客观环境,这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曲折反映。现实世界知音难觅,诗人内心的冤屈无人可以申诉,也无人可以分担。这一联是写景。

  诗的下半部分,明写自己的内心世界。诗人泪将干,魂欲断,自怨自艾,自惭自伤。因此,他深深责怪自己“谬从科试”作茧自缚。如今,听到杜鹃的声声哀啼,他越发思念家乡,甚至意欲远离仕途,回归家园。特别是诗歌尾联,虽然表面上是对自己的责怪,然而读者从中却可以体味到诗句的言外之意。仕途的险恶、科举的束缚、人生的无常,使诗人产生了抱负成空、年华虚度的精神苦闷。如果联系余靖的生平,就能领悟这诗句所包蕴的人生况味。余靖出身于仕宦之家,性聪慧,少年师从林和靖先生,23岁便进士及第,官至朝散大夫、守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等。宋景祐三年(1036),因向皇帝上书为被贬的范仲淹辩护而遭贬。因而,诗人发出了“名缰惭自束,为尔忆家园”的感叹。

  全诗托物寓怀,抒写了身世之感。以杜鹃的声声嘶叫表现诗人的万古之冤,用杜鹃声引发诗人“将干泪”、“欲断魂”体现诗人寸肠欲断的百结愁肠,表现了沉郁愁苦的感情基调。而且,诗中有杜鹃生长的自然环境的描写,诗人借此反映了所处的社会环境,这就使诗歌具有更深广的社会意义。

  《子规》创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力主改革,结果被贬。当时谏官御史无人敢言。余靖为集贤院校理,官卑职小毅然上书慷慨陈词,指责宋仁宗“自亲政以来,屡逐言事者,恐钳天下之口”由此亦被贬为监州(今江西省高安县)酒税。这首《子规》诗正感此事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