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卫气营血作用 | 什么是卫气营血

1. 什么是卫气营血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有营养,在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由于营气在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与血关系密切,可分不可离,故常常将“营血”并称。條萊垍頭

营气与卫气从性质、功能和分布进行比较,则营属阴,卫属阳,所以又常常称为“营阴”。萊垍頭條

2. 什么是卫气营血辨证

应该是四诊八纲吧。

四诊八纲指的是中医里面通过望、问、闻、切四诊手段,诊察病情。以及运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对病情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

望诊:是医生运用自已的视觉,观察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

闻诊:是医生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的声音和气味两方面的变化。

问诊:是医生对病人或其家属,亲友进行有目的的询问病情的方法。

切诊:是指医生用手在病人身上作某种形式的诊察,或切或按,或触或叩,以获得辨证的资料。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两个部分。

八纲:八纲辨证是对疾病从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八个方面归纳、分析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虽然它还要和病因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结合起来诊断才能趋于完善,但它是各种辨证的基础,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

3. 营卫气血和卫气营血

你看的是哪个网友的文章?放屁!!!!不同的地域特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致病因素,不同的治病经验和方法当然会造成中医的多元化,百家齐放的局面。但是《伤寒》、《温病》。。都是中医的一块块基石,也是我们临床借鉴用方的宝库,哪里有偏执于一面的医生?现在,中医偏向于以八纲辨证为基础的一套治疗体系,即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方面辨证解决问题。对于流行病,传染病,在现代医学(西医)控制的基础上,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温病辩证为基础,组方治疗。这些都是中医宝贵的经验。至于所谓的“派系”,只是在临床上,根据外界的大环境,地域和季节等背景,偏向于某个治疗思路和方向。比如滋阴派,补土派。。。比如我的师傅临床倾向于套用陈修园的方剂加减。这只是一种风格,一种经验,也是西医不具备的中医特色。总的来说,还是要多看,多想,开有自己临床特色和疗效的方子,我是这样认为的!!!

4. 什么叫卫气营血

荣气:所谓“荣”,就是荣养,荣气就是荣养作用的意思。而荣养的物质是通过血液的运行到达全身的,所以中医书中把血又叫做荣或者荣血,也叫做营或者叫做营血,而血液运行当中所发生的荣养作用,就是荣气、营气。黄帝内经《灵枢·卫气》篇说:“精气行于经者,为荣气”,又有《素问·痹论》篇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以上这些引证,都可以说明荣就是血,而荣气也就是血液的荣养作用。

2、卫气:所谓“卫”,也就是保卫,“气”就是作用。因此卫气也就是指人体保卫作用的意思。由于人体有卫气的关系,所以平时人体能够保护自己,适应自然界中各种复杂的变化,不幸而被病邪侵入体内,由于有卫气的作用,也能够迅速起来与侵入的病邪作斗争来保卫自己。

5. 卫气营血什么意思

肺与心同居上焦,肺主一身之气,与卫气相通,卫行脉外,有卫外功能;心主一身之血,营行脉中,营气通于心。

肺与心同处于上焦,与卫气营血的生成、运行有密切的关系。这是从生理上分析肺心与卫气营血的关系。

6. 卫气营血的生理功能

腠理 còu lǐ

皮肤、肌肉的纹理。分皮腠、肌腠等。有时又指皮肤和肌肉的交接处,合称皮腠。腠理是渗泄液体,流通和合聚元气的场所,有防御外邪侵袭的功能。腠理和卫气在生理、病理上有着密切的关系。卫气有温润、充养腠理,控制腠理开合的作用,若卫气平和,则腠理致密,开合有度,能抗御外邪的侵袭,若卫气不足,则腠理疏松,外邪得以随时侵入。

7. 什么是卫气营血理论

一、《伤寒杂病论》的历史功绩

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形成于战国时期,并有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流传于世,但是从理论到临床再到理论的首次巨大飞跃,要属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撰于东汉末年(建安年间)。当时战乱频繁,疫疾大作,尤其是伤寒之类外感疾病严重侵害人类健康,造成病亡无数。因此仲景苦研医理,以《内经》等理论为基础,以临床实践为真知,对东汉以前的临证医学作了全面总结,并写就《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提出了具体明晰的辨证方法和准确有效的治疗原则,是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的极大发展,故后世对其有“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的尊誉。

二、金元四大家医学理论的突破

自仲景之后,中医学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后世名医辈出。但是论及巨大的发展创新,还属金元时期的医家们。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变迁、动荡的社会环境造成疾病丛生,医学面临挑战。二是某些多发疾病对医家有所启发。

如《儒门事亲·疟篇》曰:“内火与外火俱动,在侯伯官吏尤甚,岂可与夷静之人同法而治哉?”孙一奎《医旨绪余》云:“当金元扰攘之际,人生斯世,疲于奔命,未免劳倦伤脾,忧思伤脾,饥饱伤脾……脾胃一伤,则脏腑无所受气,故东垣孜以保脾胃为急。彼虚怯伤肾阴,乃燕居安闲淫佚之疾,又不可同日而语也。”三是在前人经验理论的基础上,诸医家因时、因地、因人而宜,提出相应理论。

刘完素《三消论》说:“叔世不分五运六气之虚实,而一概言热为实……凡脏腑诸气,不必肾水独当寒,心火独当热,要知每脏每腑诸气和同,宣而平之可也……五运六气有所更,世态居民有所变”,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六气皆能化火”之说。张从正则创立“邪去正安”之说,临床善用“汗、下、吐”三法,特别提出了“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的观点。

李杲亲见病者多因战乱、劳倦、饥饱伤及脾胃,据“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创立脾胃内伤学说。丹溪则根据“西北之人,阳气易于降;东南之人,阴火易于升”力倡“相火论”,旨意“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后世孙一奎《赤水玄珠》说:“丹溪阳有余阴不足之论,盖为当时《局方》温补之药害人,故著此以救一时之弊。”还有说:“东垣北人,故著《脾胃论》以补中益气,升阳散火为主治,丹溪南人,故创‘阳有余阴不足’之说,以滋阴降火立法。”

金元医学学术争鸣,推动了医学发展,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医家类》说:“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三、温病理论的创新

史料中所载“疫”、“温疫”属中医温病范畴。早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就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论述,但温病理论的形成却迟至温疫频作的明清时代。当时医生大多墨守伤寒成方,非但不效,病反而愈危。正如吴有性曰:“守古法不合今病,以今病简古书,原无明论,则以投剂不效,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药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不死于医,乃死于圣经之遗亡也。”因此吴有性辨其为温病而非伤寒,按疫施治,大获奇效。于是深入探究,知源明理,建立温疫学说。由此,温病学得到迅速发展。

清代温病学大师叶桂创立温病卫气营血辨治大纲,极大地提高了温病的论治水平。吴瑭强调以上、中、下三焦为纲统论温热、湿热与温疫,著《温病条辨》,进一步发展和提高了叶氏的理论。薛雪则详细论治湿热性疾病,完善了温病学说。王士雄集前人之大成,“以轩岐仲景之文为经,叶薛诸家之辨为纬”著《温热经纬》,总结和完善了温病学理论。至此,温病学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彻底改变了人类对温病的认识,发展了中医理论,丰富了中医学宝库。可以说,温病学说的建立是临床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8. 中医中的卫气营血指的是什么?

相同之处:

1、营气和卫气均以水谷精气为来源。

2、在生理上二者阴阳相随内外相资,运行协调,如环无端,才能维持正常的腠理开合,相对恒定的体温,昼精夜寐,及防御外邪的能力。

五脏是贮藏精神魂魄的,六腑是受纳和传化水谷的。由饮食所化生的精微之气,在内则入于五脏,在外则行于分肉、经络、肢节。其浮而在外之气,不循行于经脉之中的,叫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脉之中的,叫营气。卫行脉外属阳,营行脉中属阴,阴阳相随而行,内外贯通,有如环之无端,如水之源远流长,无有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