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麻纸的作用 | 什么叫麻纸?

1. 什么叫麻纸?

在西汉时期,用于书写的最初的麻纸已经出现。麻纸是由东汉蔡伦改进,成为中国古代图书典籍的用纸之一。麻纸是一种大部分以黄麻、布头、破履为主原料生产的强韧纸张。 麻纸有多种,如白麻纸、黄麻纸、麻布纹纸、桑麻纸等,但主要分白黄两种。

2. 什么的麻纸

宣纸。又分生宣纸跟熟宣纸。熟宣纸是用来写书法的。生宣纸是用来绘画的。中国画。用毛笔,国画颜料,还有专用的墨汁。宣纸一般的产地是在我国中南部。生长竹子的地方。跟普通纸的区别。宣纸比普通用的纸软、生宣纸比普通用的纸吸水。熟宣纸不容易吸水。还有价格。宣纸的价格比普通用纸要贵上1~3倍不等。

3. 麻纸的原料麻是什么

麻笺即麻纸,以襄汾邓庄一带所产为上品,自唐至明清,就被指定为皇宫用纸,声名远播。这种纸以田麻、麻绳为主要原料,通过剁麻、燥麻、抄纸、晒纸等12道工序进行纯手工生产,以纸质均匀、拉力强、吸墨好等特点成为我国北方手工造纸的代表,深受广大书画名家和爱好者喜爱。近年来,受到现代化造纸技术的冲击,手工造纸工艺濒临灭绝,襄汾邓庄却仍然坚守着“麻笺”制作这门技艺,使得千年工艺得以留存和传承。

4. 既什么又什么的麻纸?

《纸的发明》课文原文阅读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

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文字。可那时候还没有纸,要记录一件事情,就用刀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或者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人们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这些竹片、木片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但是,这种书很笨重,阅读、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古时候用“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学问高,是因为书多的时候需要用车来拉。再后来,有了蚕丝织成的帛,就可以在帛上写字了。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

人们用蚕茧制作丝绵时发现,盛放蚕茧的篾席上,会留下一层薄片,可用于书写。考古学家发现,在两千年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已经懂得了用麻来造纸。但麻纸比较粗糙,不好书写。

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千,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用这种方法造的纸,原料容易得到,可以大量制造,价格又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所以这种造纸方法就传承下来了。我国的造纸术首先传到邻近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后来又传到阿拉伯世界和欧洲,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5. 麻纸是什么样子的

麻花,从字面上理解,是麻类纤维扭曲盘卷形成的自然花纹。

英语里同样释义的词是twist,意思是拧转、扭曲,生硬得很。只有温文尔雅的汉语,才能巧妙地用“花”的意境描述这种盘卷的形状。

雅致恬退,秀外慧中。

作为食物的麻花,也秉承了汉民族知进退、守礼仪的性格,它凝固了中式饮食的美学视野,也见证了中国南北的地理交融。

No:1 壹

麻,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原产农作物,位列五谷之首。

它的茎皮,可以做麻绳、麻衣、麻纸、麻网、麻袋,是棉花传入前,中国最重要的纤维制品。

它的叶子和块根可以入药,至今,仍是少数被证明有实效的中药材之一。

它的种子可以充饥,在盛产水稻的长江流域没有被中华文明征服之前,麻籽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最常见的淀粉来源之一。再后来,中国人还发现麻籽可以压榨食用油,这是除了大豆油菜之外,中国古代重要的油料。

也正是这粒富含油脂和淀粉的种子,酝酿了麻花的雏形。

蔽百姓之风寒、救百姓之疾苦、解百姓之温饱。麻在中国,因其多种多样的实用功能,很早就被打上了平民的标签。它是市井烟火、草莽江湖。

虽然今天的麻花已经与麻类植物没有关系,但由油脂和淀粉构筑的热烈蓬勃的滋味,很早就奠定了中式点心的美好底色。

杨家麻花传承人手作麻花

No:2 贰

在中亚和中国的西北,至今流行着一种名为“馓子”的古老点心。用盐水合面,搓成细条,再下油锅炸到金黄焦脆,可以当主食,也可以当零食小菜,用以佐茶、佐粥。

馓子的脆感来自小麦面粉里的蛋白质,遇到热油后脱水转性;香味则来自淀粉的糊化和焦化反应。同时,油脂在煎炸过程中,也被吸入馓子内部。在生活物资匮乏的上古时代,这种食物提供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三大营养素。

吃了它,就能让自己有更多的能量抵御寒冷、更大的力气捕猎、采集、畜牧和耕种,这是一种关乎生存的食物选择,它深深烙于我们的基因深处。无论今天的营养学家们如何以高热量、高负担为由忠告,但好吃就是好吃,舌头不会骗自己。

比方说,在咬下炸鸡的那一瞬间,你感到嘴里绽放万道金光。这就是面粉层带来的错觉。这层面粉包裹住盐分、香料和油,粘连着热气腾腾的鸡皮和鸡肉一同送入口中,多少人拜倒在这必杀技之下。

当来自西方的小麦,以及制作面粉的石磨,经由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后,中国人惊喜地发现,这种食物比本地的麻籽、黄米更好吃,除了烘烤、蒸煮成精美的面食之外,用它炸出的面食酥脆香浓,是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都无法拒绝的诱惑。人们称它为“寒具”,用以祭祖。在儒学兴盛的古代中国,能放到敬献祖先的供桌上,就是对食物最大的褒扬。

千年来,中国人品尝油炸面点的味蕾,一直像是被开了光。油条、麻叶、焦圈、油馍、炸果、油墩,虽然都是小麦面粉油炸,但利用发酵、油温、造型等手段变化,聪明的中国人将一种食物演化出了一整套的饮食谱系。

麻花,无疑是它们中传承最正宗,也是最深植于本土的典范。

No:3 叁

公元前126年,张骞通西域归来,带回了一种与中国原产的苎麻、大麻完全不同的麻类植物。它种子的油脂含量最高达到50%,只用手指一掐,就能冒出油来。

人们叫它胡麻、油麻。而今天,它的名字叫芝麻。

此前一直依靠动物肥膘加热获得油脂的中国人,猛然发现原来植物也有类似功能。芝麻之后,人们还陆续发明了以土生的油菜籽和大豆榨油。

相比动物油,植物油脂熔点高,不易凝固,能让面食的外观更锃亮鲜艳,香味更细腻优雅,最重要的是,植物油大大降低了油炸的成本,让旧日王谢堂前用于祀礼的“寒具”,变成了寻常百姓家中的麻花。

杨家麻花传承人手作麻花

让麻花进一步成熟的是唐代制糖技术的传入。

中国人很早就发现,在面食里加甜味辅料,在油炸的过程中,糖与小麦蛋白会发生化学变化,加倍产生香甜的风味。实际上,这就是美拉德反应。

但囿于材料,中国的甜味调味品长期依赖蜂蜜、麦芽糖和果脯。甜度不够,兼有杂味。在北魏的《齐民要术》中,就记载了用蜂蜜水、用枣汁合面,再油炸的“环饼”,事实上,这就是早期麻花的样子。

6. 什么叫麻钱纸

不是,啥都用不了,那是对死去人的怀念与敬意。

7. 麻纸是干什么用的

麻纸的主要用途如下:

1.麻纸最广泛的用途便是记载信息。

由于麻纸轻便、平整、便于书写,方便保存的特点,再加上物廉价美,很快就替代了竹简、木牍、布匹等,成为了第一大信息载体。

2.麻纸是中国书画家们最早用于书画作品的用纸。

3.包装用途。

结实、柔韧的麻纸不仅能在物品的运输过程中起到更好的保护效果,在包装的尺寸与规格上也能完全统一起来。

4.糊窗户的最佳选择。

麻纸问世以后,立刻就被人用于糊窗户上,麻纸的透光性自然不用说,关键是足够坚韧。

5.纸制服装。

麻纸制成的衣物在保暖御寒上丝毫不比布匹表现的差。

8. 什么叫麻纸

文房四宝,素来被各代文人视为良友佳伴。正因为笔、墨、纸、砚均在他们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风雅的文人们才会毫不地给这些文房用具冠上了各种各样的别号。其中,纸的别称自然也很多,有楮先生、楮知白、好畤侯、楮待制、剡溪遗老、楮国公、不二冤家、文庙、云舫、云蓝、文馆书史、白州刺史、统领万字军略道中郞将等。这种种别致而有趣的名称,都有着各自的渊源,与纸的历史和特点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楮先生  见韩愈《毛颖传》:“毛颖者,中山人也……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会稽楮先生友善。”当时浙江的楮纸颇为出名,因此会稽楮先生便成为韩愈笔下的重要人物。另如明代程登吉在《前人诗话》中说:“墨呼松处士,纸号楮先生。”古代制纸多以楮树为原料,因称楮先生。又见宋陆游《村居日饮酒对梅花醉则拥纸衾熟睡》:“孤寂惟寻曲道士,一寒仍赖楮先生。”

楮知白  《文房四谱·纸谱》引文嵩《好畤侯传》云:“楮之白,字守玄,华阴人,中常侍蔡伦搜访得之于耒阳,贡于天子,封好畤侯。”楮皮白,可造纸,故称为“楮知白”,亦称“楮先生”,简化为“楮生”。畤和纸音近,故爵号“好畤侯”。

云舫、云蓝  如米芾《寄薛郎中》诗:“象管钿轴映瑞锦,玉麟棐几铺云肪”。袁枚《随园诗话》卷六:“胸中多少英雄泪,洒上云蓝纸不知。” 云蓝纸是唐代的一种加工麻纸,有蓝色云状的图案,其制作者是晚唐花间派诗人段成式。他在《寄温飞卿笺纸》的诗序写道:“予在九江造云蓝纸,既乏左伯之法,全无张永之功,辄送五十枚。”(苏易简《文房四谱》卷四《纸谱》)。後来,温庭筠用此纸写了《答段柯古见嘲》一诗。据潘吉星先生研究,云蓝纸的制作原理是让浅蓝色染液在纸面上流动,由其流动轨迹自然形成云状。後来日本也出现这类纸,称云纸。

方絮  汉代服虔《通俗文》内谓:“方絮曰纸”。“絮”指原料,而“方”就是成品形状。“方絮”的意思就是说:纸是水中的絮经过滤水之脱水,粘结后而成的方形物。

此外,宋代苏东坡还把纸成为“寿光”,可见纸的别称真是多种多样。不过论起纸百变的造型和上佳的品质,这种种美名却也是当之无愧了。(甘草摘自《文房四宝——纸》)(叔衍)

9. 麻纸是什么东西,图片

从原料上说,

宣纸主要原料为青檀树皮和稻草,另可少量加入楮、桑、竹、麻等。

麻纸主要原料为山麻纤维、构树皮、桑皮、龙须草等。

从外观上说,

宣纸为白色,较细腻。

麻纸差不多为褐色(原料颜色)或偏绿色或偏黄色,表面较粗糙,有麻纤维。

从使用效果看,

生宣洇的很厉害,生宣进一步加工可得不洇的熟宣和洇的较慢的半生熟宣。

麻纸虽是生纸,但洇的不是很厉害,和半生熟宣纸相比,稍偏生。

上一张麻纸图片,不是很清晰。

10. ()的麻纸

纸是用以书写、印刷、绘画或包装等的片状纤维制品。一般由经过制浆处理的植物纤维的水悬浮液,在网上交错的组合,初步脱水,再经压缩、烘干而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我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地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造纸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项杰出的发明创造。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丝的国家。古人以上等蚕茧抽丝织绸,剩下的恶茧、病茧等则用漂絮法制取丝绵。漂絮完毕,篾席上会遗留一些残絮。当漂絮的次数多了,篾席上的残絮便积成一层纤维薄片,经晾干之后剥离下来,可用于书写。这种漂絮的副产物数量不多,在古书上称它为赫蹏或方絮。这表明了中国造纸术的起源同丝絮有着渊源关系。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植物原料,经过挫、捣、抄、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自从造纸术发明之后,纸张便以新的姿态进入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并逐步在中国大地传播开来,以后又传布到世界各地。

“赫蹄”的传说

在讲纸的发明以前,这里先讲一个关于“赫蹄”的小故事。

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二人都被召入宫,得到了汉成帝的宠幸,一个当了皇后,一个当了昭仪。宫中有个女官叫曹伟能,生了一个孩子,按说应该是皇子。赵昭仪知道了,就派人扔掉孩子,把伟能监禁起来,给她一个绿色的小匣子,里面是用“赫蹄”包着的两颗毒药,“赫蹄”上还写着:“告伟能,努力饮此药,……,”就这样,伟能被逼着服毒死了。

这张包着药还写上字的“赫蹄”,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二世纪末叶,我国学者应邵(东汉著作家。字仲远。汝南南顿(今河南项城西南)人。少时笃学博览。献帝时,任泰山太守。献帝初,旧章湮没,书籍罕存,他编集所闻,著《汉官仪》十卷,凡朝廷制度,百官典制,多为他所订立。还著有《风俗通义》三十卷、《汉书集音义》,今佚)解释说,它是一种用丝绵做成的薄纸。原来在西汉时代,我国已经能制作丝绵了。制作丝绵的方法是把蚕茧煮过以后,放在竹席子上,再把竹席子浸在河水里,将丝绵冲洗打烂。丝绵做成以后,从席子上拿下来,席子上常常还残留着一层丝绵。等席子晒干了,这层丝绵就变成一张张薄薄的丝绵片,剥下来就可以在上面写字。

这种薄片就是“赫蹄”,也就是丝绵纸。

东汉永元十二年(公元一零零年),许慎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这部字典里已经收有“纸”字。他解释“纸”字的意思,就跟在水中打制丝绵有关。因为最早的纸是用蚕丝做成的,和做丝绵又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纸”字就用“系”做偏旁。

这种丝绵纸的发明,是当时劳动人民努力实践的成果。伟能死的时候是公元前十二年,毫无疑问,“赫蹄”的发明年代应该在这以前了。

用丝绵纸质量高,但要用蚕丝做原料,不可能大量生产,不过它的制造方法却给后人很大的启发。

造纸术的发明过程

西汉初年,政治西汉麻纸稳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跃,对传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纸作为新的书写材料应运而生。许慎著《说文解字》,成书于公元100年。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说话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许慎认为纸是丝絮在水中经打击而留在床席上的薄片。这种薄片可能是最原始的“纸”,有人把这种“纸”称为“赫蹄”。这可能是纸发明的一个前奏,关于这种“纸”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汉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汉书·赵皇后传》中记录了成帝妃曹伟能生皇子,遭皇后赵飞燕姐妹的迫害,她们送给曹伟能的毒药就是用“赫蹄”纸包裹,“纸”上写:“告伟能,努力饮此药!不可复入,汝自知之!”。由此推测纸可能与丝有一定关系。

远古以来,中国人就已经懂得养蚕、缫丝。秦汉之际以次茧作丝绵的手工业十分普及。这种处理次茧的方法称为漂絮法,操作时的基本要点包括,反复捶打,以捣碎蚕衣。这一技术后来发展成为造纸中的打浆。此外,中国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为丝麻脱胶,这种技术也给造纸中为植物纤维脱胶以启示。纸张就是借助这些技术发展起来的。

从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来看,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汉古纸是1933年在新疆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发现的,年代不晚于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出土的古纸经过科学分析鉴定,为西汉麻纸,年代不晚于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肃居延肩水金关发现了不晚于公元前52年的两块麻纸,暗黄色,质地较粗糙。

1978年在陕西扶风中延村出土了西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49年)的三张麻纸;1979年在甘肃敦煌县马圈湾西汉烽燧遗址出土了五件八片西汉麻纸。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文帝时期(公元前179~前141年)的纸质地图残片,表明了当时的纸可供写绘之用。从上述西汉出土的纸的质量来看,西汉初年的造纸技术已基本成熟。

历史上关于汉代的造纸技术的文献资料很少,因此难以了解其完整、详细的工艺流程。后人虽有推测,也只能作为参考之用。总体来看,造纸技术环节众多,因此必然有一个发展和演进的过程,绝非一人之功。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蔡伦的故事

蔡伦生活在东汉和帝时候,桂阳人(现在的湖南来阳一带)。蔡伦从小到皇官里做太监,担任职位较低的职务——小黄门,后来得到汉和帝信任,被提升为中常侍,参与国家的机密大事。他还做过管理宫廷用品的官——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室制造宝剑和其他各种器械,得以经常和工匠们接触。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创造精神,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当时,蔡伦看到大家写字很不方便,竹简和木简太笨重,丝帛大贵,丝绵纸不可能大量生产,都有缺点。于是,他就研究改进造纸的方法。

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原料来造纸。他们先把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东西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浸渍相当时间,再捣烂成浆状物,还可能经过蒸煮,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这样就变成纸了。

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纸,体轻质薄,很适合写字,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东汉元兴元年(公元一0五年),蔡伦把这个重大的成就报告了汉和帝。从此,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得以广泛推广。

在蔡伦以后,别人又不断对其改进。蔡伦死后大约八十年(东汉未年)又出了一位造纸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来的纸厚薄均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当时人们称这种纸为“左伯纸”。只是左伯所用的原料和制造方法没有被记载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