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工科生灰灰,今天说说宝宝辅食刚需——鱼。
鱼肉能提供优质蛋白质、优质脂肪酸DHA。
可是,吃块鱼肉障碍也很多。
又怕鱼刺扎嗓子,又担心鱼肉柴硬,有腥味。
比来比去,很多家庭把肉质鲜嫩、无骨无刺、营养丰富的海鱼——龙利鱼作为宝宝辅食首选。
但是,有李逵就有李鬼。可能很多家长不留心,市场上一直有种“山寨龙利鱼”——巴沙鱼,而且问题重重……
01商家小心机:把巴沙鱼叫“似龙利鱼”
龙利鱼俗称舌鳎子,在近海海底生活,长得嘴歪眼斜,扁扁的像条舌头,也叫牛舌鱼。因为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无鳞无刺,被人追捧。
因为野生龙利鱼不多,出肉率也不高,商家就钻了空子,拿越南鲇鱼——巴沙鱼当作龙利鱼卖。
巴沙鱼是越南湄公河产的淡水鱼,外形和龙利鱼一点都不像,但是产量大,出肉率高,而且做成鱼柳以后,也是白白嫩嫩,没有肌间小刺,像极了龙利鱼柳。
所以前些年,商超顺水推舟,直接把巴沙鱼柳贴上龙利鱼的标签卖。
最近我去几个超市逛了逛,可能是媒体报道多了,发现现在超市已经直接标明是巴沙鱼了。
然而,网上一搜“龙利鱼”,照样有大把大把商家把巴沙鱼当作龙利鱼一样去宣传,不直接说是龙利鱼,换个说法叫“似龙利鱼”,并宣传是宝宝辅食。
可是,它跟龙利鱼比差别有多大?它真的适合当宝宝辅食吗?
02龙利鱼VS巴沙鱼,谁营养价值高?
位于大连的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曾在2018年对市售龙利鱼和越南进口巴沙鱼,进行过一次综合营养测评,我们来看看结果。
1、看蛋白质
两种鱼肉里水分都挺足,脂肪、灰分、碳水都差不多,偏低。最大的差别是粗蛋白,巴沙鱼的粗蛋白质量分数才9.8%,龙利鱼是19%,名副其实的高蛋白低脂肪,实力碾压巴沙鱼。而且比鸡蛋(12.78%)还高。
2、看脂肪
两种鱼都检测出15种脂肪酸,龙利鱼的DHA EPA含量更高。
多不饱和脂肪酸上,ω-3 PUFA有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是“好脂肪”,而ω-6PUFA有增强肿瘤生长的危险,是“坏脂肪”。龙利鱼的好脂肪ω-3 PUFA多,而坏脂肪ω-6PUFA少。巴沙鱼刚好相反。
3、看味道
鱼肉的鲜美程度主要取决于鱼肉中的鲜味氨基酸种类和含量。
两种鱼都测到了常见的16种氨基酸,龙利鱼中的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39.31%,略高于巴沙鱼的38.15%,更鲜美一些。
实际生活中,我买的真龙利鱼肉是真嫩,煎熟了和日本豆腐一样,几乎夹不起来。
但是巴沙鱼肉就很普通,煎熟了惨白,鱼肉柴硬,一块块散开。
综合比较,龙利鱼是名副其实的高蛋白、低脂肪、好吃有营养的优质鱼。巴沙鱼真的没法相提并论。
03更严重的是巴沙鱼有药物残留、保水剂隐患
1、巴沙鱼有激素类药物残留
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检测中还发现,龙利鱼并没有兽药残留,但是巴沙鱼中检出含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氢化可的松8.21μg/kg。
氢化可的松属于垂体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给巴沙鱼吃是加速鱼长个子的。虽然属于兽药,人用的激素药中也有相同成分,而且和人体内源性皮质激素功能相同。
我查了一下《糖皮质激素急诊应用专家共识》,临床上氢化可的松应用从5mg/(kg·d)到200mg/d都有,相比之下8.21μg/kg的含量不算多,所以已经吃过巴沙鱼的宝宝也不用过度惊慌。
但是,长期吃含激素的食物,谁也不放心。而且这个药物残留是否有潜在危害,尚属未知。所以保险起见,孩子少吃为妙。
2、巴沙鱼保水剂太多
巴沙鱼要泡药、包冰衣,已经是行业常态。
欧盟标准泡药,就是给鱼片泡多磷酸盐、碳酸盐和柠檬酸盐等食品添加剂,泡药以后的鱼片含水量变高,质地更富弹性。
但是,多磷酸盐过量使用会影响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家长可以观察一下,如果超市里的鱼柳中间肌肉纹理不明显、模糊,甚至整块鱼肉泡烂,就是泡药过度现象,最好别吃。
除了泡药保鲜,商家还会再给鱼柳冻上一层冰衣防腐。冰衣越厚,看起来鱼柳就越大,所以一斤鱼肉冰块能重25-30%,跟一斤大闸蟹半斤都是捆蟹的草绳一个心机。
所以虽然巴沙鱼价格便宜,但是1/3都是水,算下来纯鱼肉也不见得便宜。
虽然很不建议给宝宝吃巴沙鱼,但是有心大的家长不愿意这么讲究,就看中巴沙鱼的便宜、无刺。那挑巴沙鱼的时候,有这几个建议:
1、挑鱼肉肌肉纹理清晰的鱼柳。避免含药太多的。
2、挑白色鱼肉最好,淡粉色其次,黄色最差,发黄说明已经不新鲜,或者加工的时候被苦苦的鱼胆染过色。
而已经决定不给宝宝吃巴沙鱼的家长,可以给宝宝吃这些鱼,新鲜、DHA含量高,汞含量低、刺少。
做个小调查,不知道大家都是怎么给宝宝买鱼的呢?是去超市还是菜市场?买什么鱼比较多?活鱼现杀还是冻鱼块?留言区告诉我哦。
第999个人送你剁椒鱼头、清蒸鲈鱼、红烧多宝鱼、干炸小黄鱼、糖醋带鱼、红烧罗非鱼、番茄黑鱼、香煎龙利鱼、酸菜鱼、水煮鱼、烤鳗鱼、豆豉烤清江鱼……
欢迎【转发】 【点赞】!
参考资料
姜鹏飞,等,巴沙鱼与龙利鱼肌肉中营养成分分析及安全性评价[J]大连工业大学学报,2018-9
糖皮质激素急诊应用专家共识(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