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季辅(596~654年),本名高冯(ping),字季辅,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人。唐朝初年宰相,北魏光禄大夫高祐四世孙。
出身渤海高氏,勤学好武,事母至孝,隋末跟随李密起义。武德元年,归顺唐朝,授陟州户曹参军。唐太宗即位,拜监察御史,弹劾大臣;迁中书舍人,指陈时政;检校吏部侍郎,铨选人才,颇得唐太宗赞许。晋王李治立为皇太子,选为东宫属官,辅佐监国理政。唐高宗即位,拜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监修国史,封蓚县公,迁侍中、太子少保。
永徽四年(654年),病逝,时年五十八,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谥号为宪,配享高宗庙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高季辅年轻时勤奋好学,精通武艺,以孝母闻名。隋末时纠集数千人,参与农民起义。 武德元年(618年)十月,高季辅与李密部将李育德(一作李厚德)、刘德威、贾闰甫等一同投降唐朝,授官为陟州总管府户曹参军。
累职升迁
贞观元年(627年),擢为监察御史。弹劾大臣,不畏权贵,迁中书舍人。
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命近臣评论时政得失。高季辅提出五条建议,深得唐太宗赞赏。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加授高季辅为太子右庶子。
贞观十八年(644年),兼任吏部侍郎,并加授银青光禄大夫。/div>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东征高句丽,留皇太子李治在定州监国,并命高季辅与高士廉、刘洎、马周、张行成等人一同执掌机要政务,辅佐太子。
拜相封侯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高季辅与张行成在太极殿拥戴太子李治即位,史称唐高宗。高季辅晋为中书令、检校吏部尚书、监修国史,加封蓚(tiao)县公。
永徽二年(651年),迁左光禄大夫,加侍中。
永徽三年(652年),唐高宗立册陈王李忠为皇太子,命高季辅兼任太子少保。
病逝家中
永徽四年(653年),因风疾卧病在家。唐高宗命其兄宗正少卿高季通前去探病,并经常派人观察他的进食情况。是年十二月(654年1月),高季辅病逝,时年五十八岁。唐高宗废朝三日,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荆州都督,谥号为宪。
天宝六载(747年)正月十二日,高季辅与尚书右仆射褚遂良、太尉刘仁轨一同配享高宗庙廷。
主要成就
高季辅在贞观年间以切谏著称,曾评论时政得失,提出五条建议:
1. 提拔、重用正直清廉的官员。
2. 减少对百姓的徭役。
3. 抑制公侯勋戚的奢靡之风。
4. 提高地方官员的薪俸待遇。
5. 提高皇弟在皇子面前的威严。
唐太宗非常赏识高季辅,将他的话比喻为药石之言。后来,高季辅担任吏部侍郎,主持铨选,以允当著称。唐太宗还特意赏赐一面金背镜,以表彰他的清鉴。
个人作品
高季辅著有文集二十卷,曾参与修撰《尚书正义》、《留本司行格》。
《全唐文》收录有高季辅的奏疏一篇:《上太宗封事》。
家族成员
根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高季辅出身渤海高氏,是北魏光禄大夫高祐四世孙,与北齐宰相高德政同出一宗。
渤海高氏世系表(部分)
高祐
高和璧(北魏中书博士)
高颢(北魏辅国将军)
高德政(北齐左仆射)
高伯坚
高希杰
高振
高石安
高志廉(都官员外郎)
高正臣(襄州刺史)
高表(北魏安德太守)
高衡(隋朝万年县令)
高元道(隋朝汲县县令)
高仲仁
高季通(宗正少卿)
高季辅
高正业(中书舍人)
高季辅的故事
亲报兄仇
隋朝末年,高季辅的兄长高元道在汲县(治今河南卫辉)担任县令,结果在百姓叛乱中遇害。高季辅当时才二十余岁,亲自率众出城,手刃仇人,将其首级祭于兄长墓前。
药石之言
贞观年间,高季辅多次上疏,陈述时政得失。唐太宗特意赐他一块钟乳石,道:“你进献的良言,如同药石一样,能救治国家。我便赐你药石,以此作为回报。”后人便用“药石之言”比喻诚意劝人改过的良言。
提拔韦思谦
韦思谦是唐代名臣,“振举纲目,朝廷肃然”,但早年因曾在公事上犯有过失一直考评不高,多年都未能升迁。高季辅主持铨选,却将韦思谦提拔为监察御史。他道:“我主管吏部以来,只发现韦思谦这么一个真正有才干的人,又怎能因其小过而弃其大德?”
人物评价
李勣:我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季辅辛苦作得门户,亦望垂裕后昆,并遭痴儿破家荡尽。
吴兢:太宗皇帝好悦至言,时有魏徵、王珪、虞世南、李大亮、岑文本、刘洎、马周、褚遂良、杜正伦、高季辅,咸以切谏,引居要职。
刘昫:于燕公辅导储皇,高侍中敷陈理行,张北平斥言阴沴,皆人所难言者。苟非金玉贞度,松筠挺操,安能咈人主之意,献苦口之忠?宜其论道岩廊,克终显盛。古所谓能以义匡主之失,三君有焉。
宋祁:于志宁谏太子承乾,几遭贼杀,然未尝惧,知太宗之明,虽匕首揕胸不愧也。及武后立,不敢出一言,知高宗之昧,虽死无益也。季辅,行成数进谏,然雍容有礼,皆长厚君子哉!
史书记载
《旧唐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二十八》
《新唐书.卷一百四.列传第二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