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蛇的神话(在远古时期被奉为神灵的“蛇”,现在为何备受冷遇?)

你害怕蛇吗?

提及这个问题,想必很多人都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条件反射,浑身冒起一层鸡皮疙瘩。

对此其实根本无可厚非,十人九怕蛇,可谓一点都不夸张。

正所谓:“如避蛇蝎!”

可见在人们的心目当中,蛇的确是一种令人反感的生物,对其避之不及。

但是你知道吗?

在远古时代,蛇其实是神灵的象征,并且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远古时期的“蛇”

伏羲

《路史·后纪一》注引《宝椟记》:“帝女游于华胥之渊,感蛇而孕,十三年成庖牺。”

“庖牺”也就是如今人们常说的“伏羲”,位列三皇五帝之一,是华夏文明的始祖。

这段话的意思也就是说,上古人皇伏羲,在神话传说中乃是蛇的后裔。其实在很多版本的神话中,伏羲、女娲以及盘古这些远古大神,都具有非常显著的蛇的形象,说他们是人首蛇身,或者龙首蛇身。

就连司马迁编著的《史记·天官书》中也曾这样记载:“(黄帝)人首蛇身,尾交首上,黄龙体。”

此外还有古蜀国的巴蜀一脉,也认为自己是蛇的后裔。因为据徐亮先生考证,“蜀”字的含义就是“人首蛇身”,即蛇图腾氏族的蟠踞之地。

通过这些传输和文献记载,已经足以证明蛇在古代中国的地位,确实达到了非常崇高的地步。就连当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都认为龙的形象,也是由蛇演变而来。

而在古代,龙一直作为帝王的专属象征,那么这也就间接表明了,古代先民对蛇图腾的崇拜,一直延续到了封建时代。

可是为什么到了后来,蛇却逐渐失去了那种崇高的地位,反倒成了人们所厌恶的生物呢?这还要从蛇图腾信仰的形成开始说起。

远古先民为何对“蛇”情有独钟?

肥遗

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最早关于蛇的记载出现在《山海经》。在《山海经·北山经》一篇中,提到了一种名叫肥遗的怪蛇,拥有一个脑袋,两个身体,一旦出现就会天下大旱。而在《东山经》里也同样提到了一种怪蛇,也是见之则天下大旱。

此外还有上古时期的共工之臣相鲧,在神话中亦是九头蛇身的形象,所过之地皆为沼泽。

仔细阅读这些传说就不难发现,在上古时期,蛇总是与干旱或者水源有关,而这也正是人们崇拜蛇图腾的原因。因为在条件相对原始的上古时代,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逐水草而居,过着农耕时代之前的渔猎生活。

与此同时,蛇又是一种对水源和气候极其敏感的生物,往往会逐水而居,甚至有着能够感知地下水位变化的能力。就像《山海经》中提到的蛇与气候相关的记载,也正是人们认知和观测自然的体现。

或者说在那个时期,蛇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了很大帮助,能够使古人更加容易地寻找到适合生存的区域。也正因如此,古人才会在逐渐对其产生崇拜,甚至将其视若神明,与人类祖先的形象合二为一。

他们之所以会形成这种信仰,其实也正好体现了上古时期的人们,对于其他生物的依赖。需要借助那些物种对自然气候的预知能力,才能够保证自己在大自然中更好的生存。

蛇图腾

而且在图腾崇拜时期,也并不只有蛇这一种图腾形象,各种飞禽走兽也都有出现。如此也就更加形象地展现了部落文明时代的人们,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他生物,所以才会将之视为自己的庇护神。

不过在这些图腾形象中,古人对于蛇图腾的崇拜明显更加广泛,因此也使其成为了图腾文化的主流元素,一直演变成了后来的龙图腾。时至今日,依然有人把蛇称为“小龙”。

随着农耕时代来临,“蛇”的地位也与日俱降

上文已经说过,人们在上古时期之所以会崇拜蛇,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对自然气候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能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导人们寻找水源,从而更加良好的适应逐水而居的生活。

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农耕文明逐渐代替了渔猎生活。此时的古人,已经不再需要颠沛流离,逐水而居。他们的生活逐渐变得安稳,对自然的把控和征服能力越来越强,甚至逐渐产生了主导自然界中其他物种的意志。比如驯化家禽,驯养牲畜等等。

所以说进入农耕时代的人类,已经具备了万灵之长的雏形,再加上人们对于自然规律的掌控,也已经达到了非常纯熟的地步,无需再对其他物种过度依赖。因此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逐渐正视自己的地位,毕竟在当时人类所拥有的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

这个时候如果再让人们去崇拜实力远不如自己的动物,显然已经不太可能。所以图腾的形象也随之进行了一次融合与改造,这便是龙凤等神话图腾的问世。

因为神话传说中的龙、凤、麒麟等生物,属于超脱自然的范畴,拥有比人类更加神秘莫测的伟力。也只有这样的生物,才值得被身为万灵之长的人类去崇拜,毕竟强者为尊的理念自古以来就没有变过。

由此可见,远古时期的蛇图腾崇拜,已经在此时逐渐分化出了两个极端,那种受人崇拜的图腾文化,在与其他动物形象融合之后,演变成了更加神秘的神话形象——龙。而存在于真实世界中的蛇这种生物,则开始慢慢被人冷落和厌恶。

因为蛇作为一种冷血动物,以及自身形象和特性的原因,并不适合像家禽牲畜那样大规模饲养,甚至还会给人造成精神上的恐惧,使人不敢与之接近。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许多蛇类都普遍带有毒性,并具有强烈的侵略和攻击性,严重者能够给人类和其他动物造成致命的伤害。

在远古时期的渔猎时代,由于人类与大自然中其他动物接触极为频繁,对其特性也比较了解,所以对蛇这一类的生物恐惧心理并没有那么严重。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步完善,人类已经慢慢脱离的那种与野兽为伍的原始生活。

因此,对于一个常年生活在人类世界中的人来说,面对像蛇这样的生物,往往都会心生恐惧。久而久之,蛇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自然也渐渐走向没落,到后来还被打上了邪恶阴暗的标签,如古代成语中的“蛇蝎心肠”“贪心不足蛇吞象”等等,都体现着蛇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已经与远古时代截然不同。

而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更是如此,虽然有某些特殊爱好者会将蛇当成宠物来饲养,但那毕竟是极个别的现象。况且他们对待蛇的态度,也并非像远古时期那样崇敬,只是将其当成了一种寻常宠物。

人类对待蛇的态度,其实是认知不断完善的体现

从远古时代的生存依赖,到后来形成一种类似于神灵的图腾崇拜。这段时期以内,人类对于自然和世界的认知,正处在逐步摸索的阶段。而像蛇这样的生物之所以会被神化成图腾,正是因为能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生存所需的帮助,使人类误以为这些生物就是自然界中的神灵。

但是由于人类自身越来越强大,他们逐渐认识到,原来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自己想象中的神灵。前人崇拜的那些图腾,也只不过是自然界中的普通动物,并不具备什么超乎自然的能力,所以才创造了龙凤那样超自然的神话形象。

这一转变非常充分地体现了,人类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正在逐步完善。因为在远古时期,蛇在人们心中,无疑是强大和神秘的象征,否则他们也不会认为女娲、伏羲等华夏文明的开创者,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但是这样的认知显然并不正确,是由于古人的思想受到了认知范围的局限,从而产生的错误想法。而且在人类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归正了这些错误,慢慢改变了对待其他物种的态度,那一层神秘的外衣,也随着认知的完善而慢慢消退。

再后来到科学的兴起,人类对世界和自然的认知则变得更加完善,完全摆脱了那种蒙昧的思想,不再盲目的崇拜任何事物。就像现在人们对待蛇的态度,虽然会有一些恐惧心理,但却并不会将之视若神明,或者看做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

同时人类对于自身的定位,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一开始人们把蛇这样的生物,看的比自己还要崇高。后来两者发生了对调,人人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万物之上,只有传说中的神话形象才值得被敬拜。

到了现在,人类不但摆脱了远古时期的崇拜心态,而且也开始将自身与其他生物放到了平等的位置之上,非常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也是自然界中普通的一员。尽管像蛇那样的生物,在如今依旧备受冷遇,但人们却也不会由着自己的喜好,去肆意伤害它们,甚至还将某些蛇类列入了保护动物名单。

所以说人类对待蛇的态度转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身认知的完善过程。从依赖到蒙昧,再到如今的平等,这是一条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经之路。

总结

如今让人谈之变色的“蛇”,在远古时代拥有着非常灿烂辉煌的过往。在当时人类的心中几乎将之与神灵画上的等号,而且在很多传说中,直接把蛇当成了水神。

然而在今天,这种生物之所以备受冷遇,正是因为人类不再对其产生需求和依赖。通过这两种态度的前后对比可以看出,我们这个不断的探索和进步,才能让自己的认知逐渐变得完善。

因为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从蒙昧和无知中逐渐摸索出了发展的道路,从而开创了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

本文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