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转位酶活性
IS序列即插入序列。
IS序列是一类较小的没有表型效应的转位因子,由两侧的反向重复序列和一个转位酶基因组成,转位酶介导IS插入到DNA的其他部位。
IS序列不携带任何已知与插入功能无关的基因区域。
IS序列是细菌染色体、质粒的正常组分,如F质粒、R质粒中均含IS,可能是原核细胞正常代谢的调节开关之一。
2. 转位酶和转移酶
β氧化涉及连续四个反应:
1.脱氢:脂酰CoA脱氢酶催化,生成FADH2;
2.加水:烯酰CoA水化酶催化;
3.再脱氢:β-羟脂酰CoA脱氢酶催化,生成NADH+H离子;
4.硫解:β-酮脂酰CoA硫解酶催化。
参与此氧化的所有酶 转运作用:
肉碱脂酰转移酶Ⅰ(线粒体外膜上)、
肉碱-肉碱脂酰转位酶(内膜上)、
肉碱脂酰转移酶Ⅱ(内膜上),
其中肉碱脂酰转移酶Ⅰ是限速酶
3. 转肽酶与转位酶
1、mRNA结合位点与转录来的信使RNA相结合。P位点肽酰基tRNA位或者给位,是结合起始tRNA(就是起始密码子对应的转运RNA,通常是甲酰甲硫氨酸)的位点。
2、A位点氨基酰-tRNA(就是活化的氨基酸与tRNA的结合物)结合位点或受位,结合新进入的氨基酸。肽基转移酶活性位点将肽链转移到另一个氨基酸上面,就是将肽链延长。
3、5S RNA位点与核糖体小亚基(5SRNA)的结合位点。注意核糖体其实是两个亚基结合起来的,小的叫小亚基,大的叫大亚基。
4、通常,两个亚基是分开的,只有当开始翻译的时候才互相结合。EF-Tu位点:EF-Tu循环位点,可以理解为翻译过程中能量的供应点。转位因子EF-G结合位点使得新合成的肽链转移到P位点。所以,与tRNA结合的位点有且只有一个。
4. 具有转位酶活性的是
腺苷酸载体(AAC)腺苷酸转位酶(adeninenucleotidetransporter,ANT)也称为腺苷酸转位酶,是靶定在线粒体内膜上的功能蛋白,主要负责细胞质与线粒体之间腺苷酸的交换。
5. 转位酶活性中心
异构酶亦称异构化酶,是催化生成异构体反应的酶之总称。是酶分类上的主要类别之一。根据反应方式可分为:差向异构酶、消旋酶、顺反异构酶等。(1)结合于同一碳原子的基团的立体构型发生转位反应(消旋酶、差向异构酶),如UDP葡萄糖差向酶(生成半乳糖)
(2)顺反异构
(3)分子内的氧化还原反应(酮糖-醛糖相互转化等),如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生成磷酸果糖)
(4)分子内基团的转移反应(变位酶),如磷酸甘油酸变位酶
(5)分子内脱去加成反应(数字为酶编号的第2位数字)。其作用方式多种多样。
激酶是一类从高能供体分子(如ATP)转移磷酸基团到特定靶分子(底物)的酶;这一过程谓之磷酸化。磷酸化的目的是“激活”或“能化”底物分子,增大它的能量,以使其可参加随后的自由能负变化的反应。激酶的作用有:激活酶原、改变酶的活性以及直接参与酶促反应,激酶按酶促反应类型可分别归入水解酶类、异构酶类及转移酶类。
6. 转移酶作用
是根据酶促反应的性质,酶可分为6大类:氧化还原酶类、转移酶类、水解酶类、裂解酶类、异构酶类、合成酶类等。按照国际生化协会公布的酶的统一分类原则,在上述六大类基础上,在每一大类酶中又根据底物中被作用的基团或键的特点,分为若干亚类;为了更精确地表明底物或反应物的性质,每一个亚类再分为几个组(亚亚类);每个组中直接包含若干个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