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文昌阁风水作用 | 关于文昌阁的介绍

1. 关于文昌阁的介绍

孔圣山内,景色宜人,湖水清澈见底,微波荡漾,园内有许多寺庙,美丽壮观。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仁济门。有三扇门,中间的大,两边的小,都镶着金红花。大门的上面,有一个牌匾,刻着“仁济门”三个烫金大字。门前有两头大象,两边墙上刻着四大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他们栩栩如生,十分神圣威武。整个城楼非常宏伟壮观。

我们沿着小道前行,来到了文昌阁。这是一个寺庙,有三层。寺庙周围有着一排白玉石栏杆。我们上了阶梯,透过窗户看见有一座金色大佛坐在高高的台上;台下,左右两边各有一排金色的佛像,他们姿势神态个不一样,有的双手合十,盘着腿坐着,像是虔诚的祈祷,有的盘着腿手面朝上放在膝盖上,像是在专心修炼……他们闭着眼睛,显得十分专注。

在文昌阁旁有一个人工湖。湖水碧绿,像一块祖母绿镶嵌在大地上。微风吹来,湖面上泛起阵阵微波。周围景物都倒映在湖水中。这时我突然想起一副对联的上联,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多么美的景色啊!

啊!孔圣山真的是太美了!

2. 什么样的文昌阁

还没动工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描写大运河。

悠悠流淌了2500余年的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末期,全长2700多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作为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动脉,大运河在维护国家统一、繁荣社会经济、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千年古河所经之处,不仅带来了旖旎风光,还孕育了璀璨的文明。沿岸曾诞生过一个又一个繁荣、富足的城镇,千年古镇杨柳青便是其中之一。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按下“快进键”。同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在国家发改委组织召开的第一次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省部际联席会议上,国家发改委提出各省市明确一个标志性工程,天津提出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重点项目。

未来建成什么样

日前,西青区对外公布了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概念规划方案,公园规划占地面积2800余亩,经过国际、国内知名大师团队的共同探讨,确定了“再活化、再组织、再开发”的开发思路,拟设计历史名镇、元宝岛、文化学镇三大板块,打造中华魂、明清风、天津味、年画神、运河韵的建筑。公园建成后,将成为津城旅游主要目的地和天津文化网红打卡地,预计每年将吸引游客300万人次,实现各类收入30亿元以上。

为何落户杨柳青

大运河西青段是天津市运河沿线历史文化名镇集聚的代表区域。杨柳青镇是漕运时期商贾云集、货来八方的重要漕运码头和经济重镇,享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魅力文化传承名镇、中国木版年画之乡等美誉,作为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地区汉族民间艺术集散地,孕育出了杨柳青年画、杨柳青风筝和剪纸等民间艺术。镇域古时华邸美园竞起,以“八大家”著称的宅院,以及寺观庙宇勾画出丰富多彩的建筑文化空间。大运河西青段物质文化遗产以河道遗产、古建筑及代表性建筑为特色,集实物遗存与民俗文化于一体,体现了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融结合。

什么是国家文化公园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通过整合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实施公园化管理运营,实现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功能,形成具有特定开放空间的公共文化载体,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以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强大感召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关键是集中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中提出,要聚焦5大工程:一是推进保护传承,实施重大修缮保护;二是推进研究发掘,加强长城文化、大运河文化、长征精神系统研究;三是推进环境配套,维护人文自然风貌;四是推进文旅融合,打造一批文旅示范区;五是推进数字再现,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设计理念

借鉴《清明上河图》历史场景再现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效果图局部

概念与规划──借鉴雄安新区的模式,聘请了国际、国内顶级团队进行设计。目前推出的概念规划设计方案充分融合了各团队的设计优点。同时,编制完善了《天津市杨柳青历史文化名镇元宝岛及岛西地块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将规划调整为以文化教育为主的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编制完成了运河文化公园(元宝岛)项目建议书,现正抓紧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文化与传承──系统发掘梳理杨柳青的历史文化资源,确定文化价值着力点是漕运文化、年画文化和赶大营文化,并将文化基因融入有形建筑。规划设计中国年画博物馆、崇文书院等,充分体现杨柳青的历史文化。

格局与风格──通过研究历史典籍,梳理杨柳青古镇形成过程,确定河道范围、渡口位置、历史街巷格局,不断恢复古镇的历史空间格局。按照“留古、承古、扬古、用古”的原则,采用明清古建筑形式,充分展现古镇的历史风貌,并借鉴《清明上河图》的展现手法,实现历史场景再现。

三大板块

历史名镇 元宝岛 文化学镇

历史名镇──采取“再活化”方法,在已拆除的空地上,按照“城市针灸术”理念进行历史人文修复,重点发展特色旅游、特色民宿、特色小吃等业态,把天津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下来。目前,已经与乡伴文旅集团签约,共同打造国潮青年小镇,通过恢复胡同路网、重现文化地标、修补街道序列、构建主题街区、重现繁荣古镇,打造沉浸式国潮文化街区、未来潮生活社区、文艺生活社区和共享社区。

元宝岛──采取“再组织”方式,恢复过去的土地痕迹,唤起人们的土地记忆。在东岛拟建设体现年画文化特色的中国年画博物馆,同时将杨柳青年画社迁回岛内;利用“文昌阁”建设崇文书院,用于国学等传统文化推广、研学旅游等;在西岛计划建设四知书屋、曲苑堂、运河水街、高端民宿等,恢复运河渡口商业繁华的盛景。汇集相声曲艺、非遗体验、中华老字号等业态,定期举办年画制作体验、民俗活动表演、运河游船等活动,打造民俗文化小镇。目前,已与北京德云社、天津北方演艺集团等合作,计划建设德云剧场、永安书场、丹桂剧院、人艺剧院等演出场地,常年吸引全国观众。

文化学镇──采取“再开发”理念,重点发展教育文化产业。从而带动文创、培训大学工艺等业态发展。目前,正在与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洽谈,规划建设非遗教育基地,涵盖非遗全球创新中心、学科带头人工作室、高级研修班等多种业态。

考古发现

宋明清古墓群佐证南北枢纽

发现宋代至明清时期古墓葬845处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市文物局局长徐恒秋介绍,2020年3月至6月,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杨柳青国家文化公园、文化小镇两个项目进行了考古勘探,共发现宋代至明清时期古墓葬845处。其中,运河文化公园地块中发现明、清时期墓葬119处;文化小镇地块中发现宋至明、清时期墓葬726处。

2020年9月至11月,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杨柳青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工程区域内的遗迹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共清理墓葬119座,出土瓷罐、头饰、陶钵、镇墓砖瓦、钱币等明、清时期文物360余件。出土文物以陶瓷器为主,南北窑口兼备,北方瓷为本地和磁州窑烧制,南方瓷包括景德镇、浙江龙泉窑以及宜兴紫砂等窑口,这些实物的出土有力证明了天津在历史上作为南北货运贸易枢纽的重要地位,以及由此产生的文化交流融合。这些重要的考古发现,对丰富和深化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已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大运河文化小镇项目第一批294座墓葬的考古发掘证照。待证照获批后,将启动考古发掘工作。目前,考古部门和建设单位正在进行发掘场地清理、人员调配、技术降水等前期工作,为后续正式发掘做准备。

此外,天津市还加大了对大运河沿线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石家大院保护规划的修改完善,支持石家大院、平津战役天津前线指挥部旧址等文物保护单位的安防项目,提升文物安全防护水平,为加强文物展示利用和丰富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内涵提供保障。

古风古韵 做足文化文章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效果图

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设计工作建立在对大运河天津段的认知基础上。天津大运河的特质是大运河北方唯一的河海联运枢纽,联系大陆文明和海洋文明的枢纽,也是“双卫拱京畿”区域格局的水运枢纽。先有大运河,后有天津卫,拱京畿,连江南,通西域,达东海,坐拥首都空间地理格局的“津”角之势。杨柳青年画就是基于运河而出现的民间艺术,是运河文化的精神展现。

杨柳青代表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和中国北方古代乡村发展的特质,而根植在土地上的年画文化和建筑空间文化正是对于这种特质最真实的表达。在杨柳青年画里,大多是人物、戏剧、生产、生活,一片积极向上的景象,最核心的内涵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因此,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突显古风古韵、做足文化文章。其中,规划三大板块中的元宝岛是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区,集中展示明清天津运河文化盛景的全域、全时、全景、全要素的国际文旅目的地。

元宝岛板块将在重现杨柳青往日风景上做规划,以历史各时期的资料为依据,恢复胡同街巷脉络,通过地文的织补,再编以新的建筑功能,塑造可永续传承的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整体格局。同时,恢复两片大院,形成可沉浸式的体验街区。恢复吴承恩《杨柳青》描绘的湿地景色,结合水循环处理体系,形成一个可自我更新的湿地系统。

此外,还将划分“三区一环”功能分区,包括:西渡口──中华传统曲艺文化体验区;东渡口──工艺美术“年”文化体验区;魁阁濛雨──津沽湿地生态文化体验区;御河胜概──漕运文化活力环。

其中,西渡口──中华传统曲艺文化体验区,将围绕西渡口历史码头,建设以传统曲艺文化传承为功能导向的功能区。以曲艺研修为核心,设置相声、评书等传统文化体验、并规划餐饮、住宿等配套商业设施。

东渡口──工艺美术“年”文化体验区,将围绕东渡口历史码头,建设以年画等工艺美术及其他非遗技艺传承体验为功能导向的功能区。计划将杨柳青画社迁回,形成集馆藏、展览、培训、交流于一体的国家级年画文化节点,并结合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非遗传承中心,配置风筝、剪纸等民间非遗技艺体验功能,规划相应的主题接待、餐饮配套商业设施。

魁阁濛雨──津沽湿地生态文化体验区,将恢复运河湿地大地景观的区域,其中包括文昌阁历史景观、呼应西青区花卉传统的国际花园大赛场地、彩灯大道、武术健身园等,同时计划结合运河河堤打造“运河人家”水秀,丰富夜间活动。

御河胜概──漕运文化活力环将是运河文化主题的活动环线,包括水上游船环线、环岛无人驾驶公交体验环和“新杨柳青十景”步行环。

3. 文昌阁风水作用是什么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事,酒盏花枝隐士缘。若将显者比隐士,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花酒比车马,彼何碌碌我何闲。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桃花坞因唐伯虎而闻名,桃花坞在苏州桃花坞大街240号,乘坐公交31路、32路和88路均可到达。

据说在唐朝以前,桃花坞原来是一片肥沃的农桑之地。唐朝时候,此地是孙园。北宋时候,此地是梅宣义的“五亩园”,又名“梅园”,柳堤花坞,一片生机蓬勃。之后,枢密院事章楶(jié)在五亩园南边建设了“桃花坞别墅”,后来章氏子弟在“桃花坞别墅”的基础上,建成一座庄园式园林,人称“章园”,这也是苏州园林的前身,这座园林被誉为“园林第宅,卓冠一时”。梅、章两家为世交,梅宣义儿子梅采南、章楶儿子章咏华,他们仿效曲水流觞典故,将两座园林的池塘打通,建成了双鱼放生池,一端通梅园的“双荷花池”,一端通章园的“千尺潭”。每逢春暖花开,游人如织,一时鼎盛。

金人南侵、宋室南迁,梅园、章园也开始变得荒废不堪起来了。元朝以后,桃花坞又屡建屡废。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唐寅,也就是唐伯虎取得乡试第一名,但在会试时因“考场作弊案”而入狱。唐伯虎因此厌恶官场,淡泊功名,放浪形骸,游遍名山大川。唐伯虎治印一方,号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明朝弘治十八年(1505年),38岁的唐伯虎云游归来,人到中年的他,也想找个落脚之处,他用卖画所得到的积蓄,买到桃花坞别墅原址的这块地皮,两年后建成一所宅子,取名为“桃花庵”。唐伯虎在桃花庵四周种满桃树,并给起了个“桃花庵主”的绰号。隐居桃花庵的唐伯虎,经常与文人墨客朋友们在此欢聚,客人们来去自如,唐伯虎也是畅快淋漓地把酒言欢,朋友们喝醉了就畅快地席地酣睡。

清顺治初年,苏州名医沈明生又购得此地,复建“桃花庵”,以表示对唐伯虎的追思,当时人们称此地为“唐家园”或“沈太翁园”。乾隆年间,僧禅林、道心改建为宝华庵,光绪年间又改为文昌阁。如今,风水轮流转,这里又变成了“桃花庵”,这大概也是因为唐伯虎的名气太大了吧!

朋友们,要想探究一下真实的唐伯虎,可以到桃花庵中看个究竟。

4. 文昌阁代表什么象征?

颐和园关楼也称城关,既是点景之处,又是当年园内分区防卫据点。六处关楼分别是:文昌阁城关、紫气东来城关、寅辉城关、宿云檐城关、千峰彩翠城关和通云城关。

一、紫气东来城关代表“一低”,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峙于两峰之间,关名引用老子出关典故,象征函谷关。

二、文昌阁城关代表“一文”,是六座城关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等,具有文化昌隆之意。

三、宿云檐城关,又称贝阙,代表“一武”,在万寿山西,为亭式建筑,内供关帝牌位,有武功长久之意,与文昌阁共同象征“文武辅弼”。

四、千峰彩翠城关地势最高,代表“一高”,视线范围涵盖前湖后山,是值班预警理想场所,于此极目眺望,远处青山重叠,眼底翠柏挺拔,高处彩云飘浮,故名“千峰彩翠”。

五、寅辉城关,代表“一东”,是苏州街东部陆上关口,与通云关东西呼应。在四大部洲东侧,城关东边石额刻“寅辉”,西边刻“挹爽”。

六、通云城关,代表“一西”,是苏州街西部陆上关口。建于苏州街西部游船码头北面山坡,与东部的寅辉城关遥相呼应,皆是苏州街的陆上关口,再加上紫气东来城关,这三处则完全控制了万寿山后山后湖地区。

5. 文昌阁是用来做什么的

准确的说是九门四阁十四关

  对于我们长期生活的城市,我们早晚都在与它打交道,所以我们最了解它、最熟悉它,其街道的走向,商场的位置,基本上都能一一说出。但是,对于它的过去,它的历史,它有多少城门,有几座楼阁,周围有哪些关隘,我们并不一定了解,并不一定都清楚。尽管有些名称至今还在延用,但大多“名存实亡”,如果还有那么一点“实”,也仅是些残垣断壁,败楼朽阁,碎砖旧石而已。

  “贵阳”一名,人们习惯地以为源于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建置的贵阳府。但查阅史料,我们发现,贵阳一名早在贵阳府之前就已经存在,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曾有两处就提到“贵阳”二字,曾有“贵阳八景”记载。为什么叫“贵阳”,有“贵山之阳”之说,也有贵阳是贵州的别称之说,至于哪种更科学更准确更符合历史,这个问题还有待考证。

  旧时的城,由于防御的需要,都筑有围墙,有墙就有门,有门一般就有楼。城内是官府办公和居民生活的场所,因此就有衙门、民房和楼阁。阁是一种架空的小楼房,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而城在通往四面八方的驿道上都设有关卡,用于防止敌人入侵、控制人员往来,查验货物进出等。旧时的贵阳城,就有“九门四阁十四关”之说。

  贵阳城垣,修建的确切年代因历史久远,资料缺乏无从稽考。可查的最早关于贵阳城的记载,是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8)宣慰史范汇写的《八番顺元宣慰使题名碑记》,“我军到其地,诸部悉归顺,始置宣慰司都元帅府,改贵州为顺元,屯住城中”。文中虽提及“城”,但过粗略只能想象。明郭子璋《黔记》说:“国初建贵州省城,率因元旧城址狭隘,城垣卑薄。”清《贵阳府志》载“贵阳府城,即元顺元城也。顺元旧设土城,东、南、西三面与今城同。北面仅至今钟鼓楼。”由此可见,贵阳在元代就有城,只不过是土城而已。

  明清两代,先后曾两次对贵阳城进行了扩建。随历史的推移,明朝在贵州的行政机构曾几次易名,时间的流逝人口也逐年增多,原来城池当然拥挤,不敷所用。因此在元城基础上,洪武十五年(1382年),镇远侯顾成、都指挥马烨建进行了第一次扩建。甃以石,门五:东曰武胜,南曰朝京,次南曰德化,北曰柔远,西曰圣泉。清《贵州通志》对贵阳城的记载,除了马烨建将北门由钟楼拓展至今喷水池外,城门名称也有所变化,但其格局基本上与明朝大体相同。此次扩建,土城墙改为石墙,比之以前更加规模和完整,俗称贵阳老城或旧城。

  明万历年间,播州杨应龙起事,多次扬言渡乌江逼贵阳。天启初,贵州发生奢(奢崇明)安(安邦彦)事变,贵阳城被困十月余,城内粮道断绝,居民饿死无数。于是明中央政府决定修筑贵阳外城。天启六年(1626年),贵州总督张鹤鸣、巡抚王瑊于北门外增砌外城六百余丈,设威清、六广、洪边、小东四门。至此,经过多次维修和两次大规模的扩建,贵阳城垣全部建成。包括内城(老城)和外城(新城)两大部分,中间以北门连接,共九个城门,即老东门、大南门、次南门、大西门、北门、威清门、六广门、洪边门和新东门。它的形状南北长,东西狭。它的范围,包括了今贵阳市环城路以内的地区。

  老东门:明代称武胜门,清代称昭文门。在今文昌巷,文昌阁就建在老东门的月城上,尚存一段古城墙,墙高二丈七尺,城门曾被毁,前几年修复。城门有联:“楼伫蟾光先人座,山随龙势远穿城”。

  大南门:明代称朝京门,清代称迎恩门,这是通往贵州南部惠水、长顺、罗甸等地古驿道必经之地。在今大南门南明桥北转盘处,旧境不见,前几年改建为大南街心花园,塑兰花城雕。

  次南门:明代称德化门,清代称广济门。城门在今都司路西端,原古城墙上建有回龙寺、关帝庙,解放后寺庙改建,墙长杂草,一片荒凉。因居南偏西,名曰次南。次南门有联:“排闼双峰青对峙,绕城二水翠交流”。

  大西门:明代称圣泉门,清代称振武门。在今交通街与瑞金中路交汇处。旧时门外多为菜地,市西一带只有几户人家,河岸皆为稻田,城门不很热闹,但到市西的桂月寺、华家松山、后期的慈母园等都要由此经过。有门联:“近听河声宜洗马,远窥山意欲搏狮”。

  北门:明代称柔远门,明代称布德门。在今喷水池,是旧城与新城的分界线,也是连接旧城和新城的通道。1927年周西成主政贵州,修城内马路,城门被拆除,南北遂贯通。1929年毛光翔在此筑台塑周西成铜像一座,俗称“铜像台”,解放后改建为街心花园,如今成为各民族节日的庆典场所。有联曰:“笙歌十里市中市,冠盖千家城外城”。

  威清门:俗称威西门,在今威清路,即黔灵西路上端。因此门可通威清卫(即今之清镇县。清镇系由威清卫、镇西卫各取一字合称得名),有门联:“蜂挺狮形争巽位,岭穿龙脉演乾爻”。

  六广门:在今中华北路与白鹭巷交汇处。此路是明代贵阳通水西的要道,由此出门可通龙场(今修文)六广河,城门因此得名。

  洪边门:也称红边门,在今普陀路与豆腐巷交汇处,因此门可通洪边十二码头(即今开阳)而得名。城门联为:“隔岭田耕乌党近,插云山拥鹿疃高”。

  小东门:也称新东门,在今黔灵东路与余家巷交汇处,因次于城内之东门而得名。城门有联:“谷播元辰农待雨,花探上巳女如云”。写出了城门的田园景色。

  贵阳的“四阁”,现存在的只有文冒阁。其余的皇经阁、灵官阁、玉皇阁均已消失,而其遗址今在何处,即便是土生土长的 “老贵阳”,知者已不是很多。

  文昌阁:贵阳原有两个文昌阁,一个是原建在城内府桥上的文昌阁,已不存在,早被人们遗忘。另一个就是今天依然存在的建于老东门月城上的文昌阁,该阁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取文昌名,寓文化繁荣人才昌盛之意。阁为三层、三檐、不等边九角攒尖顶木结构阁楼,风格独特,巍巍耸立。立于阁上,可览在半个贵阳城景。

  皇经阁:在今省府路小学内,从字面看好似皇家藏经处所。此地解放前为志道小学,并存有古建筑遗痕,后经过多次翻修重建,现已完全消失。

  灵官阁:在今普陀路建国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是二进四院大庵,拆毁时间不详,地基上现建立幢幢大楼。

  玉皇阁:在今城基路,现为城基路小学校址。玉皇阁应为道有修身之所,原古建筑于1958年全部拆除,改建教室。

  贵阳城外的“关”,大抵皆建于山道峡口处,多位于古代交通要道上,筑有拱门和相应的房屋,派士兵把守,承担着进入城池的重要防卫的任务。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贵阳又设南北二关,为征收杂税之所,与旧时的关作用和意义有所不同。明清时期,贵阳城外大体设有十四关。

  新添关:明《贵州图经新志》说:“新添关,在治城东南三里,贵州站在其下。”新添关因其通新添卫(今贵定县)而得名,贵州站在今油榨街,据此可知,新添关应该在今油榨街附近,因无足迹可寻,地点待考。

  图云关:原名油柞关、图宁关。《贵阳府志》说:“图云关,在治城少南五里,旧名油柞关。”康熙四十年改图宁,道光元年改图云。油柞关,古名贵阳站,位于今油榨街东端森林公园,附近有图云桥,石壁上存留的几帧石刻,使得关口尚存古韵。

  鸦关:俗名小关。明《贵州图经新志》说:“鸦关,在治城北三里,群山环叠,中惟一可守。”原为贵阳通四川的驿道必经之处,旧有拱门一座,其旁有店铺供往来客商食宿,在公路修通前,此处是贵阳北面门户。拱门额嵌“北门锁钥”四字。

  凤凰关:俗称大关。《贵阳府志》说:“凤凰关,在城北十里,旧名大鹏关。”原为贵阳至四川驿道所经之处,后来公路不经过此地,才冷落下来。现为贵阳市乌当区野鸭乡大关村。

  蔡家关:清爱必答《黔志识略》说:“蔡家关,在治城西北五里,亦谓之响水关。”蔡家关今位于贵阳市西面,1958年于此建贵州工学院,现为贵州大学之一学区,贵黄公路由此经过。

  打铁关:《贵阳府志》说:“打铁关,在府南百纳副司打铁寨,去府六十里,有塘。”由此推断,打铁关在今花溪区黔陶乡打铁寨,东靠黔陶,西邻青岩,青岩至黔陶的公路由此经过。

  白沙关:《贵阳府志》说:“白沙关,在府西二十八里麦西里刘家庄。西达清镇,东通扎佐。”白沙关在古代贵阳通往修文的要道上,今属白云区艳山红乡所辖。

  百达关:《贵阳府志》说:“百达关,在浑水屯。去城十七里,高入云表。”百达关在今之贵阳西面,其北为阳关农场,南为野鸭塘,属于野鸭乡浑水屯村。

  六冲关:《贵阳市志未成稿》记载,“城东五里曰六冲关,贵开公路经其下。”六冲关原名鹿疃关,在今茶店北面,属云岩区黔灵乡。因上有童文献修建的天主教小修院,后改精神病院而闻名,其侧为贵州省植物园。

  汤粑关:《贵阳市志未成稿》说:“城东三里曰汤粑关,为通黄平旧州之路。”汤粑关在今贵阳东南面,属南明区云关乡,南接油榨街,东靠冒沙井,为贵阳东出口,贵新公路机场段由此经过,每日车流如潮,甚是热闹。

  土地关:俗名大土地关,即(弘治)《贵州图经新志》中所说的梯岭,旧时为省城贵阳通中曹司的要道,在贵阳东南部,今属南明区后巢乡。

  小土地关:位于土地关南面一里之处,旧时系省城贵阳通中遭遇司的必经之地,今属南明区后巢乡。

  北关: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在普定路(即今之云岩区黔灵西路基督教教堂处)设北关,为征收杂税之所。

  南关: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在太平路(即今南明区新华路南明医院处)设南关,亦为征收杂税之所。

  老贵阳的九门四阁十四关,有的由于保护得当,遗迹可寻,尚存当年之风貌。而多数由于历史的变迁,岁月的流逝失却踪影。但至今还延用着过去的名字,这些名字也许只是某种符号,人们一般也不会去考究它的历史和内容,只有那些怀古思旧、刨根问底的人才会去关心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6. 乡村中建造文昌阁风水塔能起到哪些作用

文昌塔的心理暗示作用同文昌帝君。文昌帝君是上界掌管文章之神,因此在很多书院中除了会供奉孔子之外还会供奉文昌帝君,尤其是一些文职人员。文昌的作用,顾名思义,就是旺文。古人非常重视文昌,稍稍留意就会发现,在我国有很多城市都能看到文昌塔。

7. 文昌阁的作用

建筑特点

当年的文庙占地10000平方米左右,门前古木参天,花草满坛,门口有泮池,虹桥尺架其上,过桥就是高大壮观的棂星门,门高7、5米。宽8米,门楼上书有“棂星门”、“取土”、“必得”等字,字迹苍劲挺拔。进门后,中院是文庙的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当年富丽堂皇,轩昂庄重,殿内供奉着孔子及其弟子72贤人的牌位。西院是孔子家庙,东院是孟子庙和文昌阁。文昌阁是藏书楼.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的漫长历史时期里,凡有一定规模的城市,都要修文庙,以此来尊崇和宣扬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长春文庙经过百余历史尘烟的洗礼,仍能看出当年那种气势磅礴的建筑格局。

长春文庙是一座由殿堂和门庑围合而成的三进院式仿古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照壁、泮池、泮桥、棂星门、东西更衣厅、孔子家9庙、孟庙、东西配殿、大成门、大成殿以及崇圣殿组成,整体布局严谨,错落有致。

文化意义。

文庙每年阴历二月、八月,大成殿门前露台前都要举行祭祀“孔子”的仪式,地方文武百官和学校师生向圣贤塑像行参拜大礼,“钟磬齐呜,韶乐绕梁”,场面颇为壮观。祭孔典礼主要目的是将传统文化用仪式的形式展示给民众,祭孔的六个乐章高度评价了孔子伟大的一生,歌颂了他博大精深的儒学思想和对整个社会文明的教化作用。仪式并不拘泥于古代宏大的祭祀场面和祭器的华丽精美,而是着重于激发人们对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长春文庙每年参与全球祭孔活动的本身,就是要向世界展示长春文化城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