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黄骨鱼和黄唇鱼 | 黄骨鱼为什么叫黄骨鱼

1. 黄骨鱼为什么叫黄骨鱼

       黄骨鱼不是海鲜,它是鲿科、黄颡鱼属一种常见的淡水鱼,不是海鱼。它们主要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尤其喜欢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海河、松花江、珠江、湘江、闽江及黑龙江等水系。食性较杂,主要食物种类有幼鱼、鱼卵、虾类、水生昆虫、螺类、水生植物等。

       1、黄骨鱼不是海鱼, 是鲿科、黄颡鱼属一种常见的淡水鱼,在我国很多淡水流域之中都有分布,如长江、黄河、海河、松花江、珠江、湘江、闽江及黑龙江等水系。它不仅分布在我国的淡水中,在其它很多国家,如越南、朝鲜、韩国、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国家都有分布。

       2、黄骨鱼食性较杂,食物种类有幼鱼、鱼卵、虾类、水生昆虫、螺类、水生植物等。自然条件下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

2. 黄骨鱼也叫什么鱼?

安庆俗称此鱼为“汪丫”,浙苏沪皖等地唤其“昂刺鱼”、“汪丁头”,蜀人称之“黄剌丁”,湘人则称 “黄鸭叫 ”此外它还俗称:刚针,黄骨聪,昂公鱼,黄骨鱼、黄丫头、黄沙古、翁公鱼、戈艾、吱戈艾、黄刺公、疙阿、戈雅鱼、疙阿丁、黄腊丁、嘎牙子、昂刺鱼、黄鳍鱼、三枪鱼、黄刺骨、黄牙鲠、黄嘎牙,刺疙疤鱼,刺黄股,黄鲛,毛泥鳅,黄骨头,弯丫等等,各地称呼趣而不一。

3. 黄骨鱼是什么鱼啊

黄辣丁又叫做黄骨鱼,是一种昼伏夜出的无脊椎鱼类。和一般的鱼类四海为家不同,黄辣丁在产卵期还会筑巢。黄辣丁筑巢主要是为了保护后代不被其他的大鱼所捕食。黄辣丁的食物主要是水里的小鱼小虾以及各种水生生物。黄辣丁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很多地方都有它们的身影。

黄辣丁是一种在温水中生长的鱼类,在我国东部的各大水系中都有分布。在我国南部的长江流域以及珠江流域尤为常见。因为这些地方相比之下水温会比北方地区的河流水温高,更适合黄辣丁的生长。黄辣丁的生长速度非常慢,但是它的肉质特别鲜嫩,而且刺特别少。因此黄辣丁是很多人喜欢的鱼类,特别是那些不喜欢鱼刺的人。

4. 黄骨鱼也叫什么鱼

黄骨鱼和扎鱼是有区别的,黄骨鱼是海鱼,它是海里的一种鱼,然后外表示带有黄色鳞的那种,嗯,个头不大是属于中等个个头,所以价格一般比较昂贵,那扎鱼呢主要是有一些渣所以还是黄骨鱼更好吃,黄骨鱼是一种非常有营养的鱼,所以黄骨鱼很多人都爱吃,而且嗯黄骨鱼是比较有营养的。

5. 黄骨鱼为什么叫黄骨鱼呢

黄颡鱼和黄鱼不是同一种鱼类。

黄颡鱼分布于老挝、越南、中国、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

其体延长,稍粗壮,吻端向背鳍上斜,后部侧扁,头略大而纵扁,头背大部裸露,吻部背视钝圆,口大,眼中等大。活体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渐浅黄色,沿侧线上下各有一狭窄的黄色纵带,约在腹鳍与臀鳍上方各有一黄色横带,尾鳍两叶中部各有一暗色纵条纹。

黄鱼(别名:黄花鱼),石首鱼科黄鱼属鱼类。黄鱼是没有鳞的海鱼,形状像鲟鱼;色灰白,背部有三行骨甲;鼻上长有胡须,嘴靠近颔下,尾部有分叉。它生长在深水处,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

6. 为什么叫黄骨鱼名字

没有区别,是一种鱼。

回骨鱼和黄辣丁一样,是对同一种鱼的不同称呼,指的都是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中的鱼。这种鱼体型小,头部、嘴巴、眼睛大,生活在淡水之中。其实,这种鱼的学名叫做黄颡鱼,黄骨鱼和黄辣丁都算俗称,在某些地方比较常用,比如黄骨鱼这个名字就在广东省比较常用。这种鱼还有很多其它名字,如黄沙古、黄姑子、昂刺鱼等。

7. 黄骨鱼还有什么叫法

黄颡鱼跟黄辣丁没有区别,黄辣丁是地方俗称。其分布较广,产量大,肉质鲜嫩,刺少,高蛋白多脂肪,营养丰富,具有滋补作用和药用价值。

8. 黄骨鱼是什么样

黄骨鱼又叫黄颡,身长,腹面平,体后半段稍侧扁,头疼且平扁。吻圆钝,口裂大,上下位,上颚稍善于下颚,上下颚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侧方,眼间距稍突起。须4对,鼻须达眼边缘,上颚须最多,伸达胸鳍尖部以后。颌须2对,两侧一对较里侧一对为长。

体背部深褐色,体侧淡黄色,并有3块时断时续的灰黑色花纹,腹部浅黄色,

9. 黄骨鱼又叫什么鱼

答:不是一种鱼。黄颡鱼是鲿科,而鲶鱼是鲶科;黄骨鱼体形下,而鲶鱼体形大。

、黄颡鱼属一种常见的淡水鱼。体延长,稍粗壮,吻端向背鳍上斜,后部侧扁。头略大而纵扁,头背大部裸露。吻部背视钝圆。口大。眼中等大。鼻须位于后鼻孔前缘,伸达或超过眼后缘。鳃孔大,向前伸至眼中部垂直下方腹面。背鳍较小,具骨质硬刺,前缘光滑。

10. 黄骨鱼还叫什么鱼

黄骨鱼又名黄颡鱼,

简介

黄颡鱼(拼音:huáng sǎng yú,学名:Pelteobagrus fulvidraco),又名黄公灵、黄牯头、昂公鱼等,为鲿科,黄颡鱼属的一种淡水鱼类。黄颡鱼体长123~143毫米,重约40~100克,身体呈延长状,稍粗壮,吻端向背鳍上斜,后部侧扁,头略大而纵扁,头背大部裸露,眼睛为中等大小,眼间隔宽,略隆起。黄颡鱼的背部呈黑褐色,至腹部渐变成浅黄色,沿侧线上下各有一条狭窄的黄色纵带,大约在腹鳍与臀鳍上方位置还各有一条黄色横带,交错形成断续的暗色纵斑块,尾鳍两叶中部分别有一条暗色纵条纹。深黄色的黄颡鱼头上刺有微毒

黄颡鱼多栖息于缓流多水草的湖周浅水区和入湖河流处,过着底栖(注:底栖指鱼类栖息于海洋或内陆水域底内或底表处)生活,尤其喜欢生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处,且腐殖质多和游泥多的地方。黄颡鱼较耐低氧,溶氧2毫克/升以上时能正常生存,低于2毫克/升时出现浮头现象,低于1毫克/升时会出现窒息死亡现象。黄颡鱼适于偏碱性的水域,pH最适范围7.0~8.5,耐受范围6.0~9.0之间。黄颡鱼对盐度耐受性较差,经过渡可适应2‰~3‰氯化钠,高于3‰时出现死亡。它们能生存的水温范围为1~38℃,生长温度范围为16~34℃,最佳范围为22~28℃[7]。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黄颡鱼白天潜伏水底或石缝中,夜间出来活动、觅食,冬季则聚集在深水处[7]。

摄食行为:黄颡鱼为杂食性鱼类,其进食行为较为凶猛,在自然条件下一般以动物性饲料为主,鱼苗阶段以浮游动物为食,成鱼则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黄颡鱼还大量吞食鲤鱼、鲫鱼等的受精卵。黄颡鱼的食谱较广,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食物的组成有所变化,其食物种类有幼鱼、鱼卵、虾类、水生昆虫、螺类、水生植物等。水温对黄颡鱼摄食有显著的影响,开始摄食水温为11℃。较低温度下,黄颡鱼摄食率(注:摄食率是指鱼类在自由取食时,个体每天摄入的食物量与单位体重的比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当温度上升达到29℃时,黄颡鱼摄食率随温度升高而下降。黄颡鱼的最适摄食温度为26℃左右,摄食率为4.06%~4.36%[5][7]。

适应性:黄颡鱼适应性很强,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也可生存,甚至离水5~6小时也不会致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