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隐孔菌的作用 | 隐孔菌的作用和用途

1. 隐孔菌的作用和用途

枯木生长的菌类大约十多种,常见的菌种如下

1、松针层孔菌:是刺革菌科、木层孔菌属的一种真菌,

2、松树菌:是一种自然生长在松树脚下的蘑菇,一般在每年重阳节后,从松树下长出,伞状,大如香菇,是无公害的野生食用菌,味道鲜美;

3、隐孔菌:实体较小,无柄或偶尔有柄,一般侧生于基物上,木栓质,扁球形或近球形,盖表面光滑,浅土黄色或深蛋壳色,老后淡红褐色;

4、松菇:是牛肝菌科真菌褐环乳牛肝菌、点柄乳牛肝菌的子实体,

5、松露:是一种蕈类的总称,分类为子囊菌门西洋松露科西洋松露属,食用气味特殊,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2. 隐孔菌 副作用

无毒,涡虫对人无危害

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涡虫纲(Turbellaria)的代表动物。Planaria指真涡虫属,而planarian一词则指片蛭科(Planariidae)及近缘科的动物。涡虫生活在淡水溪流中的石块下,以活的或死的蠕虫、小甲壳类及昆虫的幼虫等为食物。三肠目(Tricladida)非寄生的扁虫(flat-worm)。分布于温暖地区海域或淡水之中。长2毫米至10厘米不等,体扁且对称,具单眼点和嗅觉器官。通过摆动体表纤毛在水中滑行。咽管长,可收缩,食无脊椎动物。

外部形态

用放大镜或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可见涡虫体扁长,背部微凸,灰褐色;体前端呈三角形,两侧略突起称耳突,前端背面、耳突内侧有一对黑色眼点;体后端稍尖。用解剖针将虫体翻至腹面向上,可见其腹面较扁平,颜色较浅,密生纤毛,腹面近体后1/3处有口。

体呈叶片状,柔软,有纤毛。头铲形,有两眼,有时具触须。尾尖。口在腹面后侧,常在近体后1/3处。无体腔。咽可从口内伸出,咽下接肠,肠为盲管。体长一般约3~15公厘(0.1~0.6寸),有的超过30公分(约1尺)。热带种色鲜艳,北美的Dugesia属黑灰或褐色,波浪式游泳或匍匐前进。多数肉食性,夜出取食原生动物、小螺和蠕虫。雌雄同体。生殖器在初秋开始发育。春季产出含受精卵的卵茧,发育不经变态。平角涡虫属(Planocera)有一幼虫期在卵内度过。有些种在产卵茧后身体一分为二,每一半又长成新个体。微口涡虫属(Microstomum)的尾端能长出新个体,称为芽,能附在母体上一段时间,有时3或4个芽组成链状。涡虫由于再生能力强而常用于实验。

生活习性

涡虫大多生活在洁净富氧的海水或淡水中。生活在溪流浅水处的,多隐于石块下面,昼伏夜出。身体柔软,头部具眼点和耳突,体呈树叶形,背腹扁平,腹面密生纤毛,可爬行。全体淡褐色,长10余毫米。头呈三角形,背侧有1对黑色眼点,两侧各有一耳突,为嗅觉器官。体末端钝尖。体中部稍后处的腹中央有口,连于咽囊,囊内有一肌肉性管状的咽,可伸出体外。咽与肠相连,肠分3枝,1枝向前,2枝向后。涡虫以蠕虫、甲壳类、昆虫等为食,咽吸住食物后,肠即分泌消化液,使之溶为液状物,再吸入肠内,进行消化。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无肛门。养分为肠壁吸收,贮存于实质中。代谢产物由原肾管排除,许多排泄孔位于背侧。呼吸作用经体表进行。雌雄同

3. 隐孔菌图片

竹荪(Dictyophora indusiata (Vent.ex Pers) Fisch)又名竹笙、竹参,常见并可供食用的有4种:长裙竹荪、短裙竹荪、棘托竹荪和红托竹荪,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形状略似网状干白蛇皮,它有深绿色的菌帽,雪白色的圆柱状的菌柄,粉红色的蛋形菌托,在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被人们称为“雪裙仙子”、“山珍之花”、“真菌之花”、“菌中皇后”。

4. 隐孔菌的作用和用途是什么

须元果不叫觅阳果

觅阳果是指隐孔菌。

中文学名:隐孔菌

分类地位:非褶菌目、多孔菌科、隐孔菌属。

隐孔菌是一种木生真菌,其特点是菌管被厚厚的菌幕紧紧包住。

子实体较小,无柄或偶尔有柄,一般侧生于基物上,木栓质,扁球形或近球形,1.5-3.5cm×2-4.5cm,厚1-3cm,盖表面光滑,浅土黄色或深蛋壳色,老后淡红褐色。

5. 药用层孔菌的作用

谢邀。实际上这东西很常见,很普通…俗称树机子,树舌,桑黄,木灵芝。中文正名,层孔菌或密孔菌的东西就是它。这里的这个应该是松针层孔菌,很多传统医学里它都是一种药材,北亚到南太都有它治病救人的说法。对树木来说,它是癌症…但对有些人来说…它能治疗癌症…但是…真的吗?

别信某度…

6. 针孔菌的作用

棉籽壳和玉米芯均可采用发酵料栽培,播期必须掌握秋季8—11月进行,最佳黄金播种期为秋季9—10月,其余时间我们不提倡播种,否则,播种成功率会大大降低。

一、生产配方:

① 棉籽壳100公斤,复合肥1公斤,石灰粉2公斤,多菌灵0.2%

② 棉籽壳1000公斤,菇大壮5—6袋,复合肥10公斤,石灰粉20公斤,多菌灵0.2%

③ 玉米芯85公斤、麸皮10公斤,玉米面5公斤,尿素0.2公斤,复合肥1公斤,石灰3公斤,多菌灵0.2%

④ 玉米芯850公斤,麸皮100公斤,玉米面50公斤,菇大壮5—6袋,尿素2公斤,复合肥10公斤,石灰30公斤,多菌灵0.2%

二、发酵料处理 :

先将辅料混匀加入棉籽壳或玉米芯中,再用清水调湿,不易吸湿的原料,如复合肥,应事先单独浸泡或压成粉状加入,培养料经调湿拌匀后,加入便可建堆。最好采用发酵增产剂发酵培养料,发酵增产剂的用量为每吨原料需加入发酵增产剂1—2公斤(再增大用量效果会更好)。平菇发酵料栽培中使用了发酵增产剂后,现蕾时间可提前4—6天,发菌成品率几乎接近100%,而且菇体健壮,鲜菇产量比常规增产20%,特别是头潮菇增产明显,达到了斤料斤菇的高水平,并明显改善品质,大幅度提高鲜菇产量和经济效益。

料堆一般建成1.2—1.5米、高0.8—1.2米、长度不限的长堆,每个料堆的容量不低于500公斤干料,最好能达到5000公斤左右或更多一些。建堆时,料堆四周要轻轻拍实,堆边呈墙式垂直状,或略有倾斜,以不蹋料为准,堆顶拱起呈龟背形,料堆建好后,用直径5cm的木棒先在料堆顶部垂直向下打1—2行透气孔,再在料堆两侧的中部和下部各横向斜打1行透气孔,间距30cm左右,孔道深度要分别到达料堆底部和料堆中心部位,随后在料堆中插入长柄温度计,再用草帘、麻袋等能透气的覆盖物将料堆覆盖好。

料堆覆盖后,根据气温高低,约2—3天,在表层25cm左右深处,料温升到55—60℃时开始计时,维持8—12小时后,进行第一次翻推。翻推要领是,把料堆外层(干燥冷却层)培养料与内层(好气层发酵层)和底层(厌气发酵层)的培养料互换位置,翻堆后,重新建堆,打气孔和覆盖的要求与初建堆时基本相同。当料堆温度再次升到55—60℃时,仍保持8—12小时后,进行第二次翻堆,并重新建好料堆。平菇培养料堆积发酵,一般需要翻堆3次,堆期依气温不同约5—7天(加发酵增产剂时间更短些),当培养料色泽均匀转深,质地变得柔软,料内出现较多白色防线菌、闻不到氨、臭、酸味时,便可拆堆终止发酵。拆堆后,等料温降到30℃左右时,就可装袋播种。

发酵过程注意事项:

① 气温对发酵过程的影响很大,当气温在20℃以上时最有利于发酵,若气温低,发酵时间要延长,应特别注意保温。

② 培养料的含水量对发酵过程和质量有很大影响。当水分高于70%以上,培养料会发粘发臭或腐败变酸,料温上升缓慢;当水分低于50%时,会出现烧堆的“冒烟现象”。出现以上情况时,要马上散堆调节水分后再重新建堆。

③ 培养料发酵期间,不要让太阳直射和雨淋。

④ 堆的形状大小也影响发酵过程,一般堆积发酵一堆不能少于500千克培养料。堆的形状以梯形长堆为好。料多时增加堆的长度,这样建堆可以保持堆内外差别小,发酵比较均匀。

⑤ 调整发酵料的水份。将发酵前的水份掌握在培养料有水渗出且有3—4滴为宜,因发酵过程中水份会自然减少,发酵后装袋的水份应掌握在用手紧握培养料手指间有水印、但无水渗出为宜。注意,在装袋前调整水份含水量时,要以“宁干勿湿”为原则。

三、装袋接种:

1、二层菌种播种法:装袋接种方法同生料栽培完全一样,采取就地露天开放接种。

2、三层菌种播种法:如果老场地杂菌基数较多或迟于10月底播种,可采用微孔通气三层军种播种法,用这种方法袋栽发菌速度快,比两层菌种方法快10—12天,减少了杂菌污染机会。但有两个缺点:一是出菇期洞眼内会出小菇,给管理造成麻烦;二是不利于补水,因补水后滞留在袋底的水会从洞眼流出,对整个产菇期的产量将有影响。具体微孔通气方法为:装料时,在袋中间多放一层菌种,除两头放菌种、打洞眼均按常规外,还要在中间菌种层上用细针沿一圈菌种部位均匀刺10—12个小孔。另外在料袋堆发菌时,要成井字形放,即使是低温,也不能采用“袋靠袋”码堆发菌。否则,袋与袋之间会堵住针眼,影响中间层菌种透气或造成菌种缺氧死亡,严重的还会造成菌袋生绿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