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近端小管氢离子促进作用 | 近端小管分泌氢离子的主要机制

1. 近端小管分泌氢离子的主要机制

近端小管前半段存在Na-H交换体,细胞内H离子进入小管液,碳酸根便被重吸收。而Cl是被动运输重吸收,此时浓度梯度应该还没有达到,所以Cl要在近端小管后半段,小管液中Cl浓度较细胞间液中高20%-40%之后才开始重吸收。

所以这个“优先”应该是指地点关系,碳酸氢根遇氢离子则生成CO2,后者自由扩散进入细胞被重吸收(发生在近端小管前半段),Cl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才开始重吸收(近端小管后半段)。

2. 近端小管分泌氢离子的主要机制为

氢离子与钠离子的交换发生在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泌氢重吸收碳酸氢根离子的过程当中。近曲小管中从肾小囊中滤过的NaHCO3解离为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钠离子顺浓度梯度被重吸收入近曲小管上皮细胞中。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含有很多的碳酸酐酶,CO2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在碳酸酐酶的作用下分解为氢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氢离子借钠离子氢离子交换体在小管上皮细胞处出细胞,发生钠离子和氢离子的交换。这种交换是一种继发式主动转运,能量来自于上皮细胞的基底膜上钠钾ATP酶。

3. 钠离子在近端小管

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在肾小管和集合管中被重吸收99%以上,其中,在近端小管重吸收65%-70%,在远曲小管重吸收10%,其余在髓袢和集合管吸收。

另外,钠离子的吸收方式是主动重吸收,由于近端小管上皮细胞基侧膜上 钠离子泵的作用,钠离子被泵出至组织间隙,使细胞内钠离子浓度降低、细胞带负电位,小管液(进入肾小管的原尿)中的钠离子则顺电化学梯度进入肾小管壁上皮细胞而被重吸收。

4. 近端小管分泌氢离子的主要机制是

正常人每日超滤液中,99%以上的钠离子被重吸收,近端小管重吸收超滤液中钠离子总量的65%到70%,远曲小管重吸收10%,其余的在髄袢升支和集合管重吸收,钠离子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是逆较大的电化学梯度进行的是主动重吸收过程。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间隙的紧密连接,对钠离子的通透性低,这些离子不易通过紧密连接回落至小管腔内,因此所能建立起来的管内外离子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大,有人认为在远曲小管的管腔膜和管周膜上都分布有钠离子泵,钠离子泵将钠离子主动重吸收回血,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同时多伴有氢离子和钾离子的分泌,而且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是可被调节的。

5. 肾小管分泌氢离子的方式是通过

一、来源:

1、组织中氨基酸分解生成的氨。组织中的氨基酸经过联合脱氨作用脱氨或经其它方式脱氨,这是组织中氨的主要来源。

2、肾脏来源的氨。血液中的谷氨酰胺流经肾脏时,可被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的谷氨酰胺酶(glutaminase)分解生成谷氨酸和NH3。

3、肠道中的一小部分氨来自腐败作用(putrescence)。这是指未被消化吸收的食物蛋白质或其水解产物氨基酸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分解的过程。腐败作用的产物有胺、氨、酚、吲哚、H2S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也能产生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如脂肪酸、维生素K、生物素等。

二、去路:

氨是有毒的物质,人体必须及时将氨转变成无毒或毒性小的物质,然后排出体外。主要去路是在肝脏合成尿素、随尿排出;一部分氨可以合成谷氨酰胺和天冬酰胺,也可合成其它非必需氨基酸;少量的氨可直接经尿排出体外。尿中排氨有利于排酸。

6. 氢离子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有利于

排酸保碱是为了维持体液中碳酸氢钠和碳酸的比率为20:1,是在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中,小管上皮细胞分泌的氢离子与小管液中的钠离子交换实现的。

体液中酸性物质增多时,这个过程加强,将酸排出去,钠离子吸收回来组成碳酸氢钠,体液中碱性物质增多是,这个交换过程减弱。

7. 肾小管分泌氢离子是在什么的催化下生成的

钠泵不仅能与氢离子交换还能与钾离子交换,使过多的氢离子和钾离子经尿液排出体外 当酸中毒时,肾小管和集合管管腔膜上钠泵已达饱和,不能及时排出体内多余的氢离子和钾离子,因此常伴有高血钾。

8. 氢离子在近端小管的分泌主要与下列哪个过程相偶联

近端小管前半段存在Na-H交换体,细胞内H离子进入小管液,碳酸根便被重吸收。而Cl是被动运输重吸收,此时浓度梯度应该还没有达到,所以Cl要在近端小管后半段,小管液中Cl浓度较细胞间液中高20%-40%之后才开始重吸收。

所以这个“优先”应该是指地点关系,碳酸氢根遇氢离子则生成CO2,后者自由扩散进入细胞被重吸收(发生在近端小管前半段),Cl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才开始重吸收(近端小管后半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