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济南市

山东省省会,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著名工业城市。位于省境中部,南依泰山,北临黄河,市区有小清河通渤海。胶济、京沪两铁路交汇于此。 辖5区及章丘、长清、平阴、济阳、商河5县。面积8227平方公里,人口513.4万;其中市区面积2119平方公里,人口228.9万。

早在新石器时代,济南即为龙山黑陶文化地区。殷末在龙山镇(今济南城东35.7公里处)始建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因地处历山下,遂名历下,属齐地。战国时齐建历下城。 汉文帝前元十六年(公元前164)自齐国分出,因其位于济水(今黄河下游大体为其古道)以南,始称济南。宋政和六年(1116)设济南府,扩建府城,经济贸易日盛。明洪武九年(1376)为山东布政使司治,清为山东省治。1912年废府留县,为历城县。1929年析历城及城郊设济南市。

市境位于鲁中南低山丘陵和华北平原的接触地带,兼有丘陵和平原两类地形。市区东西长、南北窄,地势南高北低,南部峰峦起伏、群山连绵,为寒武系和奥陶系灰岩组成的低山丘陵地带,属泰山山脉的北斜面。北部为低平的黄河冲积平原,属华北平原。其上分布有火成岩构成的华不注山、鹊山、卧牛山等残余孤丘,构成“齐烟九点”的天然美景。济南城以涌泉众多而著名,素有“泉城”之称。史载济南曾有72名泉。据近期调查,仅市区即有泉达百余处,主要分布于旧城南侧,呈东西带状分布,大体可分为4大泉群:趵突泉泉群、黑虎泉泉群、珍珠泉泉群和五龙潭泉群。以黑虎泉泉群涌水量最大,趵突泉次之,各泉总日均涌水量达29万立方米,常年水温恒定于17~18℃,泉水无色无味,质洁甘美,为饮水和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

1949年以前济南仅有少数设备陈旧的纺织、面粉、火柴、机械修配等工业,产品仅16种。50年代以来,初步建成以机械、 纺织、食品、 化工、冶金、石油加工、金属制品、造纸、电力、建材、电子等部门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以所产大型龙门刨床、“黄河牌”载重汽车、精密仪表等产品著名。工业主要集中在市区西南部和北部的洛口、东部的七里河、黄台等地区,东郊的王舍人庄和西郊的党家庄为建设中的新工业区。市区东南部为科研和体育场馆集中地区。城区和商埠为居住区,市中心为商业集中地区。郊县农业发展迅速,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蔬菜、水果等。交通运输便利,为中国东部地区南北交通枢纽之一,以京沪、胶济两铁路为肯干,黄河、小清河两水路和多条公路干线为辅组成交通运输网,与北京、上海、南京、合肥、沈阳、青岛等地还有定期航班。

市内有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和1990年成立的济南联合大学等高等院校13所。济南风景秀丽,多名胜古迹。东部有新石器时代的龙山古文化遗址。南部山区有灵岩寺、龙洞和佛峪诸名胜。城区有济南三胜“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趵突泉乃济南72名泉之首,位于旧城西南侧,古名“泺”,又称“娥英水”,“瀑流”或“槛泉”。千佛山位于济南市中心南5里处,海拔295米,古称“历山”、“靡笄山”,又称“舜耕山”。隋开皇年间(581~600),依山崖石壁,镌刻了众多佛像,千佛山因而得名。山峰耸拔,林木丛茂,名胜古迹甚多。大明湖位于旧城北侧,面积46.5公顷,湖水来自市内诸泉,为小清河上源之一,湖区名胜古迹遍布。城东南34公里的柳埠青龙山麓有四门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塔,建于隋大业七年(611)。塔身为大块青石砌成的单层方形佛塔,高15.04米,每边宽7.4米,四面各有一半圆形拱门,故称四门塔。

图趵突泉

1990年济南市列入中国沿海经济开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