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战后中苏关系史上最不友好的时期,双方由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发展到两国关系的恶化又到全面的对立和对抗,甚至发生了边界冲突。
一、原因1、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
①赫鲁晓夫对斯大林全盘否定,引起中国方面的异议。
②关于战争问题,中国坚持帝国主义就是战争的原则,苏联认为在核时代,战争是可以避免的。
③赫鲁晓夫提出了“和平过渡”问题,中国坚持通过暴力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观点。
2、国家利益方面的冲突。
①赫鲁晓夫试图把中国纳入苏联的战略轨道。
②苏联要求中国的对外政策服从于苏联的对外政策,对中国反击印度在中国边境上的入侵表示不满。
③苏联在边境和领土问题上挑起争端和冲突,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二、过程1958年苏联无理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企图从军事上控制中国。这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因此遭到中国坚决拒绝。
1959年6月,苏联撕毁协定,拒绝供给中国原子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同年9月,苏联在中印边界冲突问题上,公开发表偏袒印度的声明,将中苏关系破裂公诸于全世界。
1960年开始,中苏关系进入全面恶化时期,苏联单方面撕毁经济合同,撤走了全部专家,给中国的建设造成严重困难。在意识形态方面极力攻击中国。在国际上竭尽全力孤立中国。
1962年,在新疆地区进行大规模颠覆活动。
1965年,苏共在莫斯科召开19国共产党分裂会议,中朝等7国拒绝参加,中苏关系全面破裂。
1969年3月,两次入侵珍宝岛地区,挑起边界武装冲突。
三、影响1、公开分裂了社会主义阵营,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以可乘之机。
2、使双方付出了沉重代价,为准备军事对抗花费大量资金。
3、使中国适时调整了对外政策,推进了中美在这一时期建交。
4、暴露了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使其在对外关系中处于被动。
四、改善1982年3月24日,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在塔什干发表讲话,向中方发出了改善关系的信号。他在讲话中仍对中国进行攻击,但明确表示,从未否认过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完全承认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反对“两个中国”的提法;表示准备就改善中苏关系问题与中方举行谈判。勃列日涅夫发表讲话230天之后就去世了,所以这篇讲话就被人称为勃氏“绝唱”。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开始调整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才为中苏关系的改善带来了转机,中苏两党两国关系不仅实现了正常化,而且基本上解决了两国东段边界问题。在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中,戈尔巴乔夫对外战略与对外政策的调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到了1988年秋天,戈尔巴乔夫出于内政外交的需要,终于决定迈出实质性一步,借此推动中苏关系正常化,实现与邓小平的会见。于是,历时6年,在莫斯科、北京两地举行过12轮的中苏政治磋商,终于画上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
1989年,中苏两国历经了30余年的对立、对抗后终于实现了“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关系正常化。这一重大的外交成就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建立起了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睦邻友好关系,同时为苏联解体后的中俄关系的开展铺平了道路。作为中苏(俄)两国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载入史册。
邓小平、戈尔巴乔夫会见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事件之一。它结束了中苏间长达二十多年不堪回首的过去,开始了两国间一种新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