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蟋蟀

昆虫纲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 (Gryllidae)。地下害虫。常见的种类有大蟋蟀 (Brachytrupes potentosus)和油葫芦(Gryllus testaceus)。大蟋蟀又名华南大蟋蟀,在中国分布于华南各省(自治区);国外分布于印度和东南亚各国。为害花生、大豆、甘薯、麦类、高粱、玉米、甘蔗、芝麻、瓜类、蔬菜、棉花以及果木的幼苗,咬食切断植物的幼茎,造成缺苗。油葫芦在中国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和西南;国外分布于蒙古、朝鲜、日本、东南亚各国。被害植物有粟、黍稷、荞麦、甘薯、棉、芝麻、花生、瓜类、豆类和蔬菜,食害叶、茎、种子和果实。

大蟋蟀体长约40毫米,棕褐色。头部较前胸广阔,两复眼间有“Y”形浅沟,触角较身体稍长,后足腿节强大,尾须长。雌成虫腹末产卵管较尾须短。雄成虫的两前翅上具有发音器,翅振动时由粗糙的肘脉与后翅的括片相摩擦而发声。若虫与成虫相似,体小,仅具翅芽。喜在砂质旱地营穴而居,是夜出性地下害虫。华南一年发生1代,以若虫在土穴内越冬。3月上旬开始大量出土活动为害,3~4月是一年中为害的主要时期。5~7月陆续羽化为成虫,卵数十粒成堆产于分叉的洞穴底部,孵化为若虫后分散挖穴居住。洞穴深度16~20厘米至130~160厘米,因时期和虫龄不同而异。洞口常覆盖有一堆松土,闷热的夜晚活动最盛。

图

油葫芦体长19~24毫米,黑褐色有光泽,头部复眼的内缘和两颊黄褐色。其余特征与大蟋蟀相似。华北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冬,翌年4月底至5月下旬陆续孵化,6~8月是为害盛期,并相继羽化为成虫。成、若虫白天均潜伏于薄层积草或砖瓦土块下,夜间外出觅食,行动敏捷。成虫好斗,虫数多时常互相残杀。若虫常数头或数十头聚栖一处。雌虫喜在多草的向阳田硬、河道和渠道附近产卵。至9~10月营穴产卵越冬。

防治蟋蟀常用糠麸或瓜菜拌药制成毒饵,傍晚撒在田间诱杀,或田间喷撒药粉。油葫芦可堆草诱集捕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