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ilasimo
[外文]:Desiderius Erasmus (1467~1536)
伊拉斯谟,D.,又译埃拉斯穆斯。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教育家、文学家。生于鹿特丹,卒于巴塞尔。 9岁入代芬特尔的圣莱布因教会学校学习,接受人文主义影响。1493年入巴黎大学学神学。曾周游法、英、德、比利时等国。在意大利研究古典文献,编辑古典著作。1510~1514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任神学教授,兼教希腊文,并赞助人文主义教育家J.科利特建立圣·保罗学校。他编写的拉丁文课本《名物篇》(1511)、《对话集》(1518),在16、17世纪被欧洲各国广泛采用。文艺复兴后期,他是欧洲有广泛影响的学者。
1509年,他发表长篇讽刺作品《愚人颂》。书中揭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教会对人民的愚弄;批判经院哲学嘲讽垄断教育的天主教僧侣;抨击中世纪的棍棒教育、呆读死记和教师的无知与粗鲁。他认为古希腊罗马奴隶社会是人类的黄金时代,学习古典语言文献是人类摆脱愚昧、提高德行,从而整顿教会,改良社会的根本途径。他主张古典语言文献应成为中等教育的核心和有文化教养的标志。伊拉斯谟赞美有限君主专制政体,在《基督王子的教育》(1516)中,极力为君王治理国家献策;认为培养王子成为基督徒,成为仁慈而聪明的君主,是治国的要务。
在《论正确的教学》(1511)与《论童蒙的自由教育》(1529)中,他探讨了教育理论问题;认为人的成长,决定于天赋、教导和练习,后两者尤其重要,儿童教育要从早期开始。他认为提供良好的教师是政府和教会的重大职责,教师要关心儿童的身心发展,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要鼓励儿童,反对恐吓、惩罚。他要求教师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教学,要重视儿童的兴趣,采用直观教具;学习古典文献要注重内容,防止单纯死记语法规则。在《西塞罗主义》(1528)一文中,他批判了当时人文主义教育中单从形式模仿西塞罗文体、词汇的形式主义与烦琐学风。
伊拉斯谟努力促进欧洲中等学校的人文主义化,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但他偏重古典教育,轻视自然科学,忽视民族语文的思想给欧洲教育留下了消极影响。古典教育直到19世纪中叶还在欧洲占统治地位,这和伊拉斯谟的思想影响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