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Lun Heng
中国东汉哲学家王充写的唯物主义无神论的重要著作。始作于永平二年(公元59),历时30年完成。存目85篇,实存84篇,佚失《招致》1篇。据王充自述:“《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即对古往今来一切学说、思潮加以衡量,评论是非,铨定轻重,批判虚妄之说。
《论衡》总结了前人,特别是汉代自然科学的成就,继承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批判“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和谶纬之学,建立起了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在自然观方面,它反对把天看作主宰的唯心主义,认为“万物之生,皆禀之气”,“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天“不故生五谷、丝、麻以衣食人”,天是自然之天,天地间万物是由“元气”交感变化而产生的。万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是一种“自然”、“无为”的过程,不是神意的安排。“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在形神关系方面提出了“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的著名论断。在认识论方面,它反对先验论,认为感觉经验是认识的源泉,认识要受事实的验证:“事有证验,以效实然”。在社会历史观方面,反对“君权神授”说和倒退论,主张人为,提倡进化。
《论衡》一书流传于东汉末年。《隋书·经籍志》列为杂家。主要版本有,北京图书馆藏的宋代洪适刻本、元明递修本 30卷, 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图书寮藏宋代印刷本《论衡》残卷(卷一至卷二十五),明嘉靖十四年(1535)苏献可“通津草堂”本,明万历年间(1573年以后)程荣刻《汉魏丛书》本。近代黄晖著《论衡校释》,对《论衡》考辨校释较为详备。刘盼遂著《论衡集解》及北京大学历史系著《论衡注释》可供研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