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duanshi jiyi
[外文]:short-term memory
保持1分钟以内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
短时记忆的特点是:
(1)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记忆广度一般为7±2个项目。但有些研究表明,在主观上对材料加以组织,对扩大记忆容量有重要的作用。例如,要记住2824714932这样一个电话号码,若把它分成28(局号)、2471(总机号)和4932(分机号)3组,就能减轻记忆的负担,扩大记忆的容量。1956年G.A.米勒把人们在记忆过程中联合记忆的小单位(如字母、符号)为较大单位的信息加工过程称为组块,而这样组成的记忆单位叫“块”。若以块为记忆单位,则短时记忆所保持的信息量可大为扩大,近年来研究指出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为5个块。
(2)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无复述的情况下只有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
(3)短时记忆通过复述保持信息,复述的作用还在于能把信息转入长时记忆。实验表明,学习任何材料以后,若使用分心技术干扰复述的进行,短时记忆的遗忘就会迅速发生。1959年,L.R.彼得森和M.J.彼得森夫妇让被试识记三辅音连串后立即对某3位数进行“倒减3”的出声运算,如309-3=306,要求每秒钟减出1个数,以干扰被试的复述。结果发现,间隔6秒,有68%的被试不能回忆,间隔18秒,则有将近90%的被试不能回忆起三辅音连串。B.B.默多克不仅用三辅音连串,还用三词组合作为实验材料,用上述方法做过实验,也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见图)。
(4)短时记忆的编码大量的是言语听觉编码,少量的是视觉或语义编码。1970年W.金思赤首先提出,在短时记忆中,信息即便是凭视觉接收的,也都要按听觉或声学的特征编码,而不是按视觉形象编码。其他研究也表明,短时记忆回忆的混淆现象主要是听觉或声学性质的。这都证明了短时记忆的编码具有很强的言语听觉性质。
(5)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较完全的。提取信息即检索的形式可能有串行加工和平行加工两种。
短时记忆属于非感觉记忆。主张把非感觉记忆划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理论为“二重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