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百科大全 |

黄角的功效和作用 | 黄猄角的功效与作用

1. 黄猄角的功效与作用

黄猄;为麂类中体形最大一种,体长约1米,尾长17~21厘米,体重25~30千克。

在南方沿海一带也称“黄惊”。猄,读音jīng,古书上指一种兽。“猄”的基本含义为某些形体较小的鹿类,毛黄黑色在福建省一些客家地区,也有把麂称作猄的。

黄毛的叫黄猄,灰毛的叫灰猄。黑麂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中国特有种类。小型鹿类,仅雄麂具短角,角干向后伸展,角尖内弯,不分杈或仅分1小杈,角基部在脸上形成纵棱脊

2. 黄菧的功效与作用

黄芪具有益气升阳、固表止汗、排毒生肌、利尿消肿的功效。黄芪可用于治疗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虚血亏、气虚血亏、气虚血瘀、自汗盗汗、气血两虚引起的溃疡溃烂、气虚水湿凝滞引起的四肢水肿、排尿困难。当归具有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当归可用于治疗血虚、肠燥等便秘。

3. 黄角叶有什么功效和作用

黄颡鱼和黄鱼不是同一种鱼类。

黄颡鱼分布于老挝、越南、中国、朝鲜、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南部,以昆虫及其幼虫、小鱼虾、螺蚌等为食,也吞食植物碎屑。

其体延长,稍粗壮,吻端向背鳍上斜,后部侧扁,头略大而纵扁,头背大部裸露,吻部背视钝圆,口大,眼中等大。活体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渐浅黄色,沿侧线上下各有一狭窄的黄色纵带,约在腹鳍与臀鳍上方各有一黄色横带,尾鳍两叶中部各有一暗色纵条纹。

黄鱼(别名:黄花鱼),石首鱼科黄鱼属鱼类。黄鱼是没有鳞的海鱼,形状像鲟鱼;色灰白,背部有三行骨甲;鼻上长有胡须,嘴靠近颔下,尾部有分叉。它生长在深水处,分布于黄海南部、东海和南海。

4. 黄栢的功效与作用

黄柏是一味常见的中药。其主要作用就是清热泻火、用于治疗阴虚火旺、毒疮,还可以治疗痢疾,女性白带增多,脚气,淋病、盗汗,遗精,湿疹,瘙痒等症状。与其他药物同用还可以治疗痛风。黄柏苦寒,容易伤脾胃,所以对于脾胃虚寒的患者禁忌服用。

5. 黄粄的功效和作用

一、无氧运动储存法:先即将储放的小黄米放到阴凉处伸开晾吹(留意不适合太阳底下暴晒)晾干,随后将小黄米 装进透气性能较小的无毒性(食品用)塑胶袋子内(宜放满),扎牢封袋,放到荫凉干躁处,那样小黄米能够储存较 长期。

二、麻椒防蛀储存法:麻椒是一种当然黄酮类物质,具备独特的香气,有除虫功效。具体做法是将20至 30粒麻椒放到锅内,加适度的水(以能湿漉漉盛米袋子为宜)置灶火上煮成麻椒香气后端开发锅玄火,将盛米袋子放 入生姜水中湿漉漉后取下晾晒,随后将小黄米倒进袋子内。另用沙布包几包包麻椒,分放到米袋子的上、中、底 部,扎牢封袋,将米袋子放到荫凉阴凉处,就可以避免小黄米长虫。

三、草灰吸潮储存法:在盛米的缸底,铺顶层草灰(最好是将草灰装在沙布袋子内,放到缸底端) ,随后倒进晾晒吹透的小黄米,并将米气缸盖严,放置荫凉干躁阴凉处,就可以储存长时间。

四、海带丝防蛀储存法:干海带具备较强的吸潮工作能力并具备除虫和抑止霉菌的功效。储存稻米时,稻米 和海带丝以100比1的占比混放,经10天上下取下海带丝晾晒吹晾干,随后再放入米中,那样反复几回后就可以防 止米发霉和长虫。

6. 黄猄角有什么用

黄猄一条体重在60斤左右。

黄猄又名赤麂脸部较为狭长,前额至吻部毛色微黑,自眶下腺至角分叉处每侧有一条较阔而明显的额腺,额腺较长而最后交叉在一起成“v”形。四肢细长。雄兽有角,单叉型,角短而直向后伸展,角基长、角尖向内弯,二尖相对。雌兽无角,但其额顶与雄兽生角相应部位微有突起,且着生特殊成束的黑毛,如同角茸。

7. 黄猄角有什么功效作用

黄猄不是一级保护动物,而是二级保护动物。

黄猄体重约20千克,体长约104厘米,肩高约68厘米,臀高约70厘米,尾长约15厘米,耳长约11厘米,后足长约30厘米。体型大小与黑麂或赤麂相当,但前颌骨后缘在鼻骨前端1/3处接触。额腺及眶下腺明显,额腺是麂属的特征,菲氏麂的额腺长5厘米左右。鼻骨的形状为中间长,两侧短,呈倒“V”字形。角的主于甚短,仅比眉叉稍长,几乎像蟹钳状。

8. 黄角的功能

黄颡鱼,鲇形目,鲿科,黄颡鱼属。又名黄公灵、黄牯头、湖北利川区域叫黄角丁、黄辣丁、黄腊丁、黄骨聪、昂公鱼、葛格燕、黄骨鱼、黄丫头、黄鸭叫等。广布于中国东部各太平洋水系。在静水或缓流的浅滩生活,昼伏夜出。体长123-143mm,杂食,主食底栖小动物、小虾、水生小昆虫等。4-5月产卵,亲鱼有掘坑筑巢和保护后代的习性。在生殖时期,雄鱼有筑巢习性。

形态特征:

黄颡体长123~143mm,腹面平,体后半部稍侧扁,头大且扁平。吻圆钝,口裂大,下位,上颌稍长于下颌,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

眼小,侧位,眼间隔稍隆起。须4对,鼻须达眼后缘,上颌须最长,伸达胸鳍基部之后。颌须2对,外侧一对较内侧一对为长。体背部黑褐色,体侧黄色,并有3块断续的黑色条纹,腹部淡黄色,各鳍灰黑色。背鳍条6~7,臀鳍条19~23,鳃耙外侧14~16,脊椎骨36~38。背鳍部分支鳍条为硬刺,后缘有锯齿,背鳍起点至吻端较小于至尾鳍基部的距离。胸鳍硬刺较发达,且前后缘均有锯齿,前缘具30~45枚细锯齿,后缘具7~17枚粗锯齿。胸鳍较短,这也是和鲶鱼不同的一个地方。胸鳍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鳍。脂鳍较臀鳍短,末端游离,起点约与臀鳍相对。进食较凶猛。公母颜色有很大差异,深黄色的黄颡鱼头上刺有微毒。

黄颡鱼的生活习性:

黄颡鱼多在静水或江河缓流中活动,营底栖生活。白天栖息于湖水底层,夜间则游到水上层觅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之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也能生活。幼鱼多在江湖的沿岸觅食。

该鱼属温水性鱼类。生存温度0~38℃。最佳生长温度25~28℃,pH值范围6.0~9.0,最适pH值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mg/L以上时生长正常,低于2mg/L时出现浮头,低于1mg/L时会窒息死亡。

黄颡鱼的分类:

黄颡鱼的种类较多,有岔尾黄颡鱼、江黄颡鱼、光泽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盎塘黄颡鱼、中间黄颡鱼、细黄颡鱼等。

1、岔尾黄颡鱼  

吻短。须4对;上颌须长,末端超过胸鳍中部。体无鳞。背鳍硬刺后缘具锯齿。胸鳍刺与背鳍刺等长,前、后缘均有锯齿。脂鳍短。臀鳍条21~23。尾鳍深分叉。鼻须全为黑色。”为江河、湖泊中常见鱼类,尤以中、下游湖泊为多。营底栖生活。食昆虫、小虾、螺蛳和小鱼等。个体不大,分布于长江水系。

2、江黄颡鱼  

头顶覆盖薄皮。须4对,上颌须末端超过胸鳍基部。体无鳞。背鳍刺比胸鳍刺长,后缘具锯齿。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也有锯齿。腹鳍末端达臀鳍。脂鳍基部稍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1~25。为底层鱼类。江河、湖泊中均能生活,尤以江河为多。主食昆虫幼虫及小虾。最大个体2市斤左右。分布于长江和珠江水系。

3、光泽黄颡鱼(尖嘴黄颡、油黄姑)

吻短、稍尖。须4对,上颌须稍短,末端不达胸鳍基部。背鳍刺较胸鳍刺为长,后缘锯齿细弱,胸鳍刺前缘光滑,后缘带锯齿。腹鳍末端能达到臀鳍起点。脂鳍基部短于臀鳍基部,臀鳍条22~25。尾鳍深分叉。江湖中、下层生活。食水生昆虫和小虾。4~5月在近岸浅水区产卵。生殖时,雄鱼在水底掘成锅底形圆穴,上面覆盖水草,雌鱼产卵于穴中,雄鱼守候穴旁保护鱼卵发育。个体不大,常见体长为80~140毫米。分布于长江水系。

4、瓦氏黄颡鱼(硬角黄腊丁、江颡、郎丝、肥坨黄颡鱼、牛尾子、齐口头、角角鱼、嘎呀子)

在分类学上属于鱼鲶形目,鲿科鱼类,在中国长江、珠江、黑龙江流域的江河、与长江相通的湖泊等水域中均有分布,均能形成自然种群,瓦氏黄颡鱼是中国江河流域水体中重要的野生经济型鱼类。瓦氏黄颡鱼喜栖息于江河缓流江段及江河相通湖泊水体,底栖生活,其肉质细嫩肉、味道鲜美、无肌间刺、营养丰富,极受消费者欢迎。瓦氏黄颡鱼比黄颡鱼大的多,最大个体可达1kg以上。

黄颡鱼其实是一种主要在长江一带生长的鱼种,这种鱼主要生活在一些静水或者是缓流的溪水中。因为这个黄颡鱼的肉质比较的鲜嫩,所以已经是被人工进行培养了。黄颡鱼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对人体的帮助是很大的,因为黄颡鱼中的蛋白质比较丰富。

一、黄颡鱼的食疗功效:

1、养胃:暖胃,治疗胃寒症。

2、利尿消肿:能清除体内毒素和多余的水分,促进血液和水分新陈代谢,有利尿、消水肿作用。

3、通乳生乳:有补气血、生乳作用,对产妇有通乳汁、补身体、促康复的功效。有开胃健脾、消除寒气、催生乳汁之功效。

4、清热除火:味苦,能清心泻火,清热除烦,能够消除血液中的热毒。适宜于容易上火的人士食用。

5、化痰止咳:适宜多痰,痰粘稠,咳嗽等症状。

6、其他功效:黄颡鱼鱼肉含有叶酸、维生素B2、维生素B12等维生素,有滋补健胃、利水消肿、通乳、清热解毒、止嗽下气的功效,对各种水肿、浮肿、腹胀、少尿、黄疸、乳汁不通皆有效。

二、黄颡鱼的适宜人群:

黄颡鱼适宜消瘦,免疫力低,记忆力下降贫血,水肿等症状的人群,生长发育停滞的儿童。出现头晕、乏力、易倦、耳鸣、眼花。皮肤黏膜及指甲等颜色苍白,体力活动后感觉气促、骨质疏松、心悸症状的人群。高温、重体力劳动、经常出汗的人需要注意补充钠。

也适合脾虚而肿满者,肝硬化腹水、肾炎水肿、脚气水肿以及营养不良性水肿者,小儿痘疹初期。

9. 黄茼的功效与作用

茼[tóng] 〔~蒿〕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叶互生,长形羽状分裂,花黄色或白色,瘦果有棱,茎叶嫩时可食,亦可入药。

亦称“蓬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