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erhu
擦奏弦鸣乐器。流传于中国广大地区的弓弦乐器。因具两条弦,故名二胡,亦称胡琴、南胡、嗡子等。近几十年始定名为二胡。
构造二胡由琴筒、琴杆、弦轴、琴弦、千斤、弦马构成。琴筒是共鸣箱,有圆形或六角、八角形,前端蒙蟒皮,后端置音窗。琴杆修长,上端弯曲。琴筒与琴杆都由硬木(红木、乌木等)制成。弦轴两个,上缚内、外两弦。过去用丝弦,现在普遍使用金属弦,也有使用尼龙缠弦的。千斤在琴弦中腰与琴杆之间,有活动的与固定的两种。琴弦下部在蟒皮的正中用竹或木制弦马架起。琴弓用细竹缚以马尾制成,弓毛夹置于两弦之间。弓毛与琴弦摩擦,使琴弦产生振动,通过弦马将振动传给皮膜而使振动扩大,在音箱内引起共鸣,发出特定色彩的音响。
定弦二胡五度定弦:d1、a1。这种定弦,在金属弦上音色、共鸣和张力都较好,移调也比较方便。演奏某些传统乐曲或戏曲时定弦常异,内弦定弦可从g~e1,外弦可从d1~b1,但都保持五度关系。仅在少数场合也用四度或八度定弦。二胡音域,乐队常用为d1~d3,独奏可以达到d4。中、低音区(d1~d2)发音饱满、有力;中、高音区(d2~a2)柔和、清亮;高音区(a2~e3)清晰而稍带紧张;在最高音区(e3~d4)发音紧张而尖锐,只在独奏时使用。一般说来,内弦富有丰满、柔和而优雅的音色;外弦则较为明亮、刚健。
性能二胡发音可持续不断,强弱变化自然,最接近人声,有很强的表现力。由于音量和音域的局限,适于演奏柔和细致的抒情性作品,能刻划入微。但也不仅仅局限于这一种格调的作品,如《听松》的雄强铿锵、《三门峡畅想曲》的澎湃汹涌、《翻身歌》的活泼欢快、《洪湖人民的心愿》的激昂深沉等,都可胜任。通过一些特殊演奏手法的运用,还可奏出模拟效果,如鸟鸣、锣鼓声、马嘶、马蹄声等。
转调、把位二胡把位较多,在构造上无固定品位,理论上可作自由转调,但实用上乐谱常用G、D、F、C调,其次是A、戇B、戇E调等。下表为 d1~a1 定弦时的调名(即工尺七调)与唱名对照表:
传统把位划分,任何调都从宫音或徵音开始,四音或五音一把。在这个基础上使用的把位为五把,即上把、中把、下把、次下把、最下把。在现代独奏或合奏中,则使用多把位演奏法,任何一音都可作为一个新把位的开始。二胡的弓法主要有分弓(拉弓及推弓)、连弓、连断弓、颤弓、顿弓、跳弓、飞弓以及连续拉弓或连续推弓等。左手指法主要有按音、揉弦(吟音)、泛音、颤音、滑音、拔弦等。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还创制了和二胡配套的乐队乐器,如:高音二胡(高胡)、中音二胡(中胡)、大二胡(大胡)、低音二胡(低胡、大革胡)以及双千斤二胡、三弦胡琴等。
曲目近代民间音乐家华彦钧(阿炳)和民族音乐家刘天华对二胡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华彦钧创作的乐曲有《二泉映月》、《听松》,刘天华创作的乐曲有《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光明行》、《良宵》等,使二胡成为专业化的独奏乐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胡普遍采用金属弦,在扩大音量、改进音质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尝试,制作日趋完善,成为乐队的专业乐器。二胡的演奏技巧日益丰富,创作手法和题材日益更新和扩充,出现了大量的具有一定艺术水平的二胡曲目,如独奏曲《豫北叙事曲》(刘文金曲)、《秦腔主题随想曲》(赵震霄、鲁日融编曲)等;二胡与民族乐队或管弦乐队协奏的大型作品有《新婚别》(张晓峰、胡晓谷曲)、《长城随想曲》(刘文金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