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Song-Yuan Xue婔an
宋元学术史专著。明清之际黄宗羲草创,黄百家、全祖望修补,王梓材、冯云濠、任绍基校刊。全书100卷,共分87个学案和两个学略(《荆公新学略》)、《苏氏蜀学略》、两个党案(《元祐党案》、《庆元党案》),约列人物2700余名。清代史学家全祖望(1705~1755)在其《黎洲先生神道碑文》中说,宗羲“晚年于《明儒学案》外,又辑《宋儒学案》、《元儒学案》,以志七百年来儒苑门户”。该书基本上围绕理学的濂、洛、关、闽及象山、永嘉、永康、金华等学派的师承门户,分别归综立案。编者的倾向在濂溪、象山学派一边。卷首有全祖望为 100卷书所作的88篇序录,对各学派的宗旨、学风均有指陈。书中有黄宗羲、黄百家、全祖望、王梓材、冯云濠的大量按语,褒贬、抑扬,出入于各派之间。该书内容虽比较驳杂,但体制严整,条理井然,观点大体一致。它是研究宋元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书。
这部书的编纂,几经波折,从草创到成书,历时达60多年。黄宗羲从康熙十五年(1676)后开始草创,直到临终只完成不及一半,他的儿子黄百家、私淑弟子全祖望相继增补,直到全祖望逝世前一年才大体完成。该书的刊行也经历了十分曲折的道路,刚刚付梓,全祖望就因病逝世,刊刻因而终止。稿本归于勤县卢氏抱经堂,人卢月船手,藏于卢氏前后达80年之久。其后稿本又归黄宗羲六世孙黄徵,七世孙黄直垕把它编成86卷,但也未付梓。又于道光年间流入浙江学政陈少宗手。王梓材、冯云濠受督学何淩汉委托,访得此本,并按全祖望百卷序录“合而定之,整比伪舛、修辑缺遗”,仍编为 100卷,于道光十八年(1838)刊于浙江,尚未印刷,版片又于鸦片战争中毁于兵火。何淩汉的儿子、经学家何绍基复与王、冯重订补校,再次刊于京师,但又遭火毁,直到37年后,即光绪五年(1879)张汝霖再次组织力量,按何氏原版翻刻于长沙,成通行的100卷《宋元学案》。20世纪20~30年代印行的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世界书局《四朝学案》本等,大都以张氏本为底本。王梓材在校刊《宋元学案》的过程中,还编纂了一部 100卷本《宋元学案补遗》,收入《四明丛书》第五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