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Andisi Shanmai
[外文]:Andes,Cordillera de los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纵贯南美大陆西部,大体上与太平洋岸平行,其北段支脉沿加勒比海岸伸入特立尼达岛,南段伸至火地岛。跨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智利、阿根廷等国,全长约8900公里。一般宽约300公里,最宽处(南纬20°沿线)为800公里,由一系列平行山脉和横断山体组成,间有高原和谷地。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超过6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其中位于玻利维亚境内的汉科乌马山海拔7010米,为西半球最高峰。
地质上属年轻的褶皱山系,形成于白垩纪末至第三纪阿尔卑斯运动,历经多次褶皱、抬升以及断裂、岩浆侵入和火山活动,地壳活动仍在继续,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一部分。按构造地形特征,分为北、中、南3段。
北段(南纬4°以北):山脉成条状分支、隔以广谷和低地。自厄瓜多尔南端的洛哈山结起,山脉分成 2支,彼此逼近,中夹高原、裂谷、向北平行伸展。进入哥伦比亚,山脉呈扇形展开,自西向东分布有西科迪勒拉山脉、帕蒂亚-考卡谷地、中科迪勒拉山脉、马格达莱纳谷地和东科迪勒拉山脉。西科迪勒拉山脉又被谷地分为东、西2支,西支低矮,沿海岸向北伸入巴拿马地峡;东支向北抵加勒比海岸。中科迪勒拉山脉地势较高(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但延伸不长。东科迪勒拉山脉宽阔绵长,向东北延伸,至北纬7°30′处分为2支,列于马拉开波低地两侧。西支为佩里哈山脉,终止于瓜希拉半岛;东支伸入委内瑞拉,形成梅里达山脉。后者沿加勒比海岸向东又分出2条平行山脉,北支发生部分沉降,尾闾为特立尼达等岛。在构造上,中、西科迪勒拉山脉为一大穹窿的两翼,其间谷地均系断层裂谷,东科迪勒拉山脉代表一系列平行的背斜褶皱山岭,轴部出露花岗岩、片麻岩,两翼残留白垩纪、第三纪的砂岩、石灰岩。北纬5°~南纬3°之间,裂谷两侧火山林立,其中有科托帕希、钦博拉索等14座活火山,为安第斯山脉第一火山带。
中段(南纬4°~27°):宽度和高度显著大于北段,地形结构主要表现为东、西科迪勒拉山脉之间楔入宽阔高原。在秘鲁境内,高原深受亚马孙河上游支流切割,形成众多与构造方向一致的深邃峡谷。自南纬14°的比尔卡诺塔山结往南,高原展宽,进入玻利维亚境内达到最大宽度,即玻利维亚高原,海拔3500~3900米。由太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海相沉积和火山岩组成,表层覆盖着第四纪及近代的碎屑物质,起伏缓和。高原中部的构造盆地内,遗留众多古河谷、干湖盆和大盐沼。高原东侧是主要由古生代板岩、石英岩和花岗岩组成的东科迪勒拉山脉,山峰多超过5500~6000米,高原西侧的西科迪勒拉山脉褶皱期较晚,主要出露侏罗纪和白垩纪岩层,南纬16°~28°之间,火山分布密集,其中高于5700米的火山锥有18座(包括尤耶亚科等活火山),为安第斯山第二火山带,也是世界上最高大的火山带之一。
南段(南纬27°往南):东、西科迪勒拉山脉接近,宽度收敛,在南纬41°附近合为一条山链,向南伸达大火地岛东面的埃斯塔多斯岛。山体高度变化很大,北部高峻,平均海拔4000~5000米,山系的最高峰多集中于此;南部低矮,在火地岛高度减至1500~2000米。主要由侏罗纪和白垩纪的石灰岩、页岩、砂岩组成,广覆新生代火山岩。南纬33°~43°为安第斯山第三火山带,有图蓬加托等活火山。南纬38°以南,纵横断层交错,山地分割破碎,冰蚀槽谷、角峰、冰斗和冰蚀湖群等冰川地貌十分普遍,现代冰川也很发达。
气候和植被类型复杂多样,垂直分带明显,随纬度、高度和坡向而异。北段地处低纬,综合反映热带湿润的基本特征。低地和低坡地带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7℃以上。向风坡降水丰富,如赤道以北的西科迪勒拉山脉西坡和赤道以南的东科迪勒拉山脉东坡,年降水量多超过2000毫米,热带山地常绿林所占比重很大。由此向上,气候和植被类型依次更替,直至高山冰雪带,垂直带图谱完整。中段自北向南气温年较差增大,降水量减少,主要反映干旱特征,但东、西坡之间差异明显。西坡和玻利维亚高原为荒漠和半荒漠,降水不足250毫米,雪线高达6000米以上。东坡则高温多雨,秘鲁境内常绿林可分布到3500米高度。南段地处中、高纬,体现温凉湿润特征。最冷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10℃。西坡降水多于东坡。大致南纬30°~37°的西坡为地中海式亚热带硬叶林,37°以南为温带湿润森林;东坡以山地灌木、半荒漠和荒漠为主。雪线在南纬39°处约为2000米,在火地岛降至500~800米。
矿藏丰富。自赤道至南纬35°,延伸着一条闻名世界的金属矿富集地带,铜、锡、铋、钒等的储、产量均居世界前列,铅、锌、锑、钼、金、银、汞等也有丰富蕴藏。非金属矿以硝石和硫磺为主,智利是世界最大的硝石产地。石油主要分布于安第斯山北段的山间构造谷地或盆地以及南段的东麓地带,其中马拉开波盆地为南美洲最大的石油产区。
安第斯山脉是南美洲开发最早的地区,中段山区保留着古代印加帝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居民主要为印欧混血种,次为印第安人克丘亚族和艾马拉族。北段和中段山区海拔1500~3300米的山间盆地、河谷和高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集中了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和玻利维亚等国大部分人口和城市。南段山区人口较少。主要的经济活动为农业和矿业。北段山间河谷地区和低坡地带,是咖啡、可可、香蕉、金鸡纳等热带经济作物以及烟草、棉花、稻米等的重要产区。中段高原地带以种植玉米、马铃薯、木薯等传统作物为主,饲养特有的骆马和羊驼。主要的采矿中心有塞罗-德帕斯科(秘鲁)、波托西-奥鲁罗(玻利维亚)和丘基卡马塔(智利)等。由于山脉绵长高峻,山口多在3000米以上,东、西之间交通困难。现筑有10条铁路,以通过乌斯帕亚塔山口连接阿根廷和智利两国首都和通过基亚卡连接阿根廷和玻利维亚两国首都的两条铁路最为重要,其余多为连接矿区的短途铁路。泛美公路系统沿纵向谷地和海岸沟通安第斯山地区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