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malaya Shanmai
[外文]:Himalaya
世界最年轻、最高大的山系。位于青藏高原南缘,分布在中国西藏、印度、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和不丹境内。西起克什米尔印度河转折处,东至雅鲁藏布江转折处,略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全长约2500公里,宽约150~400公里,面积约594400平方公里。海拔超过7000米的高峰有50多座,中、尼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13米,为全球第一高峰。(见彩图)
地质构造山脉基底为含有深红色石榴石和青色蓝晶石的片麻岩,上覆含有化石的石灰岩、粘板岩和砂岩,由于构造运动强烈,岩层激烈变形,导致大规模的褶皱、断裂,逆掩断层以及推复构造广泛发育。根据全球板块构造论,山脉的形成是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的结果。大约在早第三纪末期,原来存在于南北板块之间的东部特提斯海,由于印度板块向北漂移,逐渐闭合;与亚欧板块碰撞后,印度板块的前缘以很小的角度俯冲斜插到亚欧板块之下,一方面形成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和高峻的地势,一方面就在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附近形成了宏伟的喜马拉雅山脉。中国地质学者已经在山脉北坡找到了舌羊齿化石,有力地证明了喜马拉雅山是印度板块北缘的一部分。根据古地磁学的研究,印度板块至今仍以每年大于 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同时还处于板块边界碰撞型地震构造带上。
山脉自北向南可分 4条平行的山带:
(1)北部带为特提斯喜马拉雅,主要由早古生界至第三系的海相地层构成,发育着平缓开阔的波状褶皱,雪线约在5300米。
(2)中部带为高喜马拉雅,主要由古老的结晶岩系组成,上覆少量的早古生界地层,岩层多向北倾斜,发育一系列由逆掩断层组成的叠瓦状构造,平均海拔6000~7000米。全球19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高峰,本带独占16座。高喜马拉雅由于降水丰富,南坡雪线可达4900米,雪岭横空,现代山地冰川发育。喜马拉雅山地冰川总数约 15000条,冰川覆盖面积33200平方公里,其中根戈德里冰川长 32公里,面积 300平方公里,是喜马拉雅山脉最大的冰川。高喜马拉雅的角峰、刃脊、冰斗和“U”形谷等冰川地貌发育齐全,珠穆朗玛峰就是一个由 3个大冰斗间的刃脊组成的相对高度达3000米的金字塔形大角峰。山地冰川是许多河流的发源地和补给者,山地河流切割成许多幽深的峡谷,如南加帕尔巴特峰附近的印度河大拐弯处,谷底与山峰的高差达 5180米。 ③南部带为低喜马拉雅,海拔3000~4000米,宽约80公里左右,岩层大部属于古生界和前寒武系,位于克什米尔的皮尔潘贾尔山脉是本带的典型。在高喜马拉雅和低喜马拉雅之间有一条中央断裂带,两侧结晶岩基底的断距可达10公里以上。
(4)在低喜马拉雅带以南为西瓦利克山脉,属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低山、丘陵地带,海拔1000米左右,宽10~50公里,主要由晚第三系的砂岩和页岩构成,从含有较粗的砂砾说明此地层堆积过程中,喜马拉雅山脉有激烈的抬升。在低喜马拉雅和西瓦利克山脉之间有许多平底谷地,其中以印度北方邦的台拉登最著名。
气候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中低纬度,北倚青藏高原,南接印度河-恒河大平原,地势高耸,具有独特的山地气候特征,不仅山脉的南侧与北侧、东段与西段的气候不同,而且垂直变化明显。在8000米高处气温比海面约低40℃,喜马拉雅山脉的年平均气温约-20℃。最大降水高度在海拔1000~2500米,如大吉岭海拔2265米,年降水量为3210毫米。季风对山地气候有一定的影响,冬季来自青藏高原的寒风,加上西风急流的扰动,经常形成寒冷多强风的恶劣天气。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又给山脉的向风侧带来大量降水,使山脉南侧多雨。如西姆拉海拔2205米,年降水量1550毫米;而北侧的斯卡杜海拔 2288米,年降水量仅160毫米。山脉东段比西段位置偏南,这里西南季风6月初开始,约比西段早1个月,因此东段比西段更为温暖湿润,如西段的穆索里海拔2115米,年降水量2225毫米,少于东段的大吉岭。但冬季受西风急流的影响,西段降水又较东段为多,如穆索里1月降水量为75毫米,大吉岭尚不到25毫米;相反,大吉岭6月为600毫米,穆索里尚不到200毫米。
植被喜马拉雅山脉具有典型的垂直自然带结构,如喜马拉雅山脉南侧尼泊尔中部,即可分以下几个垂直带:
(1)600(500)~1000米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优势树种为柳安,也可见到许多热带树种如露兜、针葵、树蕨和多种榕树,柳安林中较少见到附生植物,带内农业很不发达,仅狭窄河谷内有水稻田。
(2)1000(800)~1200米为山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优势树种为栲树。在柳安林带之上最茂盛,主要乔木还有娑罗双、支柱根榕、菩提树、木棉等。此带已耕垦,天然林所留无几,栽培植物有香蕉、木瓜、杧果等。
(3)1200(1300)~2000米为山地暖温带常绿阔叶林带,主要树种有楠、樟、蒙自桤木、毛杨梅、尖叶柃木、冬青、白蜡树等,树叶较小而硬,以适应短暂的冬季霜冻,且有丰富的附生植物如兰、羊齿等。此外还混生有一些落叶树如川梨、高山栎等。本带夏季热而多雨,冬季温暖干燥,今多辟为水田。
(4)2000~2500米为山地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优势树种为高山栎,其分布范围可高至3800米,常呈纯林分布。
(5)2500~3200米为山地冷温带针叶林带,优势树种为云杉属,槭树经常混生其中,在向阳处还生长小竹子。本带植被保存完好,几乎没有种植业。
(6)3200~4000米为亚高山亚寒带冷杉白桦林带,混生有糙皮桦,采伐迹地上覆盖着灌丛。本带上缘为狭窄的纯糙皮桦林,形成森林上限。耕种上限在3600米,可种植荞麦。
(7)4000~5250米为高山灌丛与高山草甸带,本带下部(3900~4200米)以具有丰富的杜鹃和翠柏灌丛为特征,向上主要为多年生草本植被。连续的植物群丛止于4500~4600米,再上植物生长很稀疏。
(8)5200~5500米为高山寒冻垫状植被带和高山寒冻冰碛地衣带。
(9)5500米左右为雪线,以上为高山冰雪带。至于山脉北侧的高原上因气候寒冷干燥,主要为高山草甸,仅东部4100米以下的河谷有森林分布。
喜马拉雅山脉在地质上和地理上都具有特殊意义,它是板块构造学说一个有力的证据;在大气环流系统中对青藏高原的高寒、中亚地区的干旱以及南亚次大陆的高温,都有重大影响。冬季阻挡北方冷气流南下,使南亚比世界同纬度地区的气温高;夏季阻挡西南季风北进,在山脉南坡形成一条多雨带。它是印度河、恒河和布拉马普特拉河的发源地,山地冰雪融水和热带季风雨为河水补给来源,水系又明显受大断裂或区域构造的控制,多峡谷急流,富水力资源。山区矿藏丰富,已知有铁、铜、铅、锌、沙金、煤、云母、石膏、硫磺和蓝宝石等。森林覆盖面积至少占山地的 1/3。还有广阔的草场和可耕地。森林中有黑熊、云豹、长尾猴等。海拔较高地区可见到雪豹、棕熊和牦牛,山麓地带有象、犀、麝、鹿和孔雀。许多山口成为南北往来的要道,如科达里山口是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通中国拉萨的要道。喜马拉雅山脉景色壮丽,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
- 参考书目
- E.W.斯宾塞著,朱志澄、蒋荫昌、单文琅等译:《地球构造导论》,地质出版社,北京,1981。中国自然地理编写组:《中国自然地理》,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