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uenan
[外文]:Viet Nam/Vi廩t Nam
亚洲东南部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东侧,背靠大陆,东临南海。陆邻中国、老挝、柬埔寨。领土狭长,南北长约1650公里,东西最窄处宽仅50公里。面积329556平方公里。人口5830.7万(1984)。首都河内。
自然地理地形和矿藏国土 3/4为山地、丘陵和高地。除红河和湄公河三角洲外,平原十分狭小。北部山区多石灰岩,地势由北往南逐渐降低,谷地随之展宽,整个北部山区大致呈扇骨状排列。河流深切,穿插其间,至下游汇成红河三角洲。红河以东为石灰岩山区,岩溶地貌发育,下龙湾有3000多个大、小石灰岩岛,分布在不到 100平方公里的海面上。东北角为砂岩和板岩组成的低丘带,间有稍宽的谷地。红河以东地区富金属和非金属矿藏。太原─高平地区以铁矿闻名;鸿基─太原有越南最大的煤田;钨、锡矿的质量和数量,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红河以西多由坚硬的花岗石、片麻岩等构成的山体,从西北向东南绵延数百公里,峰峦叠嶂,谷深坡陡,有许多超过2000米以上的高峰,其中黄连山的主峰海拔3142米,是越南的最高峰,也是中南半岛的最高点。在黑水河右岸一带,主要为巨大的钙质台地,已被红河支流切割成许多沟谷。在黑水河流域大华区的超基性岩侵入体中,有丰富的铜矿,并伴生多种金属,以山萝省的安州县较为集中。黄连山省盛产磷灰石。此外,河山平省有金矿。清化省古定的铬铁矿世界著名,约占世界总储量的15%,居世界前列。
长山山脉自蓝江南下,绵延于越、老、柬边境,长1000多公里,构成越南地形的骨架,除个别山峰海拔高达1500~2500米外,大部分山地比较低矮。从蓝江到武嘉河段的长山山脉东坡,地势陡峻,紧逼海岸,是全国最窄的部分;西坡地势平缓,逐渐向湄公河阶地倾斜。在越、老边界上有2000米以上的花岗岩山峰。在岩性软弱的地区,有不少低矮的隘口,构成东西向的交通要道。长山山脉从武嘉河往南向东延伸,折向南后向西南展开,山势再度升高。山脉与高原相互穿插,顶部平坦,形成西部高原,或称西原地区。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暧,雨量充沛,适宜种植热带经济作物。
平原占全国面积的 1/4。红河三角洲为北部最大的平原,面积约15000平方公里。地势由西向东逐渐倾斜,地面高程在13米以下,大部分地区海拔不到3米。 土壤肥沃,水利条件优越,是越南北方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与三角洲平原相连的有注入北部湾的马江、朱江和蓝江的下游平原。南部湄公河三角洲总面积达4.4万平方公里,其中越南境内的九龙江三角洲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地势平坦,平均海拔不到3米,多沼泽。海滨有生长茂密的红树林,海岸内侧为淡水沼泽森林,九龙江三角洲是越南南方的重要水稻产区。中部为狭长的海岸平原。河流大多源自长山山脉,流程短促,多独流入海,挟带的泥沙冲积成规模狭小的三角洲。长山山脉有些山嘴插入平原,直逼海岸,形势险峻,在西部高原附近的中部海岸,特别从岘港湾到嘎那角岸线曲折,多岬角岩壁和山丘环抱的天然港湾,主要有岘港、归仁、芽庄和金兰湾等。
气候大部分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以上,1月13~18℃,7月29℃左右。11月至翌年4月为干季,受东北季风控制,气候比较干燥,多浓雾细雨天气。5~10月为雨季,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带来大量雨水。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山地迎风坡可达3000毫米以上。降水的年际变化比较稳定。每年5~8月,越南中部北段产生焚风现象(当地称“老挝风”),使农作物易遭枯萎。7~11月中部地区多台风,带来大量降雨。全国除个别地区外,水热条件对水稻和热带作物的生产非常有利。
水系境内河网致密,湄公河、红河为南北两大水系。湄公河上源为中国的澜沧江,全长4180公里,湄公河长2668公里,越南境内长250公里。 湄公河两大支流前江和后江,在湄公河三角洲分成 9条支流入海,又称九龙江,水量大而稳定,便于灌溉和航运。红河发源于中国,称元江,呈西北—东南流向,全长1280公里,在越南境内长508公里,流域面积75700平方公里,为越南北部最大的河流。因河流大部分流经热带红土区,水呈土红色而得名。红河在老街玉安沛段,河道狭窄,水流湍急。自河内以下,水道纵横,接纳多条河流后分汊入海。主要支流有黑水河和明江。红河河口段弯曲多支叉,河面展宽500~1000米,水流缓慢,冬夏水位变化大,夏季常泛滥,两岸筑有高大的堤坝。
土壤、植物和动物大部分地区为砖红壤化土壤。但三角洲和河流两岸的冲积土,是最肥沃的土壤,现大部分辟为耕地,种植水稻。沿海平原多砂土,土壤呈酸性,腐殖质含量不高。高原地区大部为砖红壤,仅在西原地区由玄武岩风化而成的肥沃土壤,大多辟为种植园,是越南橡胶的主要产区。
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面积占土地面积的31%,大多属热带森林。在红河、黑水河、蓝江、长山山脉和西原地区的湿热河谷地带,分布着热带雨林,树种繁多,常见的有龙脑香科、樟科、榕属和东京柚楠等。海拔1700米以上的山区分布亚热带森林和针阔混交林。竹子分布普遍。 丛林中多野生动物,有1000多种鸟类和400多种兽类,主要有虎、豹、鹿、象、犀牛、猴子、野牛、孔雀和鹧鸪等。大叻北部的高原,是世界上大狩猎区之一。
居民全国人口密度居中南半岛首位,平均每平方公里达 177人。人口分布以红河三角洲和九龙江三角洲密度最高,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北部、南部和东部的沿海平原,人口较稀,每平方公里100人左右。人口最少的是中部和西北部山区,每平方公里仅10~30人。多民族的国家。其中京族为主,约占全国人口的87%,大部分居住在红河三角洲、九龙江三角洲以及沿海平原。其余少数民族有岱依(又称土族)、傣、侬、苗、傜、尚、占和高棉等,约占全国人口的13%。在少数民族中,以岱依、傣、侬等人口最多,合占少数民族人口的一半。大多数信奉佛教、天主教。通用越南语。
地域开发过程约在公元前250年已有了冶金术,使用铜铸的生产工具和牛拉犁。公元初期以后,开始建设水利工程,学习双季稻种植技术,饲养牲畜,并从事纺织、编织业。国内外贸易有了新的发展。15世纪,在沿海地带筑海堤,并在各地开挖河渠,清化省至今仍有15世纪称为“黎朝河”运河。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平原地区的纺织、陶器、炼铁、铸铜业和手工艺等都较发达,形成了一些集市;山区广泛开采铜、铁、金、银等矿。18世纪上半叶,阮氏封建集团控制了越南南部,版图扩大到湄公河三角洲,并进行大规模的垦荒,南方经济有了显著的进步。1858年法国入侵,1884年越南沦为法国“保护国”。1940年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1945年9月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国。 法国殖民者卷土重来,越南人民又经过9年的战斗,取得抗法战争胜利,以北纬17°为界,分成南、北两方。不久,美国又取代法国殖民者,扶植傀儡,霸占越南南方。越南人民开展抗美救国斗争,于1975年5月取得了胜利,统一了全国,改名为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经济地理农业经济以农业为主,耕地面积829.5万公顷,约占全国面积的25%,其中稻田占 564.6万公顷。1981年稻谷产量1255.2万吨。农田主要集中在三角洲河谷低地和沿海平原。红河三角洲和九龙江三角洲是越南的两个农业基地。红河三角洲的稻田占三角洲面积的90%。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根据不同的播种季节,大致分为夏稻和秋稻两种。水利设施较好,肥料充足可种双季稻。九龙江三角洲开发较晚,大部分地区已辟为稻田,其中一半以上地区,可种双季稻。在前江、后江下游地区多种双季稻。前江、后江西段和同塔梅平原,每年夏季河水泛滥后,排水缓慢,宜种晚熟型的浮稻。中部高地区,以游耕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旱稻和玉米有些河谷平原和沿海平原也已辟为稻田。经济作物主要有天然橡胶、黄麻、甘蔗、棉花、茶叶、花生、咖啡、烟草和水果等。
渔业资源丰富,沿海有1000多种鱼类,渔场主要分布在北部湾沿岸海域和泰国湾及东南沿海一带。每年2月前后,是北方的主要捕鱼季节。湖沼水面广阔,面积约12万公顷。红河是主要的淡水鱼供应地。同塔梅平原又是著名的天然“鱼库”,前江、后江之间的河间平原,有规模很大的养殖场。湄公河还产鳄鱼。1981年渔获量101万吨。各地的水产,除就地加工制成鱼露外,以鲜鱼、干鱼、咸鱼供应市场。
工业主要工业部门有电力、煤炭、冶金、机械制造、化工、采矿、建筑材料、纺织、造纸等。1954年开始发展重工业,1955~1964年间建立了钢铁、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等。并且建立了新的工业基地,如鸿基煤炭基地、太原钢铁基地,以及河内的机械制造和越池的化工等。轻工业和食品工业体系已初步建立。南部地区主要为碾米、制糖等农产品加工工业。胡志明市是主要工业中心,南部地区大工业多集中于该市。
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便捷,全国有铁路2400公里,其中连接河内和胡志明市的干线铁路长1700余公里。公路总长度7万多公里。三角洲地区,河网密集,水运方便。内河航线10783公里,沿海主要航线4200公里。主要海港有海防、鸿基、头顿、胡志明市、金兰湾、岘港等。嘉林、林山一、边河等地有国际机场。
外贸对外贸易经常入超,1980年逆差达10亿美元。大部分进口商品为粮食、 原料、 燃料和各种机械设备,出口商品主要有煤、矿产品和农产品等。
地区经济差异(1)红河三角洲及红河中游地区,为全国重要农业区、主要矿产分布区和重工业的集中地。人口和耕地面积约占北方总人口和总耕地的70%左右。耕作精细,主产水稻,有北方“粮仓”之称。本区是越南的甘蔗、咖啡、茶叶和玉米的重要产区,也是耕牛的主要供应区。沿海一带是北方水产和食盐的主要产区。河内、海防、鸿基为经济中心。
(2)九龙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地位仅次于红河三角洲。人口约占南方总人口的1/3,集中60~70%的农业人口。多沼泽,已垦殖为南方的主要水稻产区;其他作物有椰子、 烟草、 玉米和薯类等。工业以碾米、木材加工、制糖、卷烟和酿酒等轻工业为主。主要城市有胡志明市等。
(3)中部地区,位于两个三角洲之间。西面是长山山脉,森林密布,人口稀疏,盛行迁徙农业。东边为沿海狭长平原,人口稠密,沿岸三角洲大部分已辟为稻田。主要种植双季稻,多早熟和中熟的品种,是越南双季稻种植最多的地区。西原地区可种植各种热带经济作物,以橡胶为主,其他作物有甘蔗、咖啡、茶叶等。中部偏北的清化和义安两省,为植棉和饲养水牛较多的地区。沿海产海盐。工业以农产品加工和小手工业为主。主要城市有岘港、顺化等。
(4)北部山区人口稀少,森林茂密,是主要的林业区,有许多国营林场和林业生产合作社。 农业以旱作为主。 矿藏丰富,出产煤、磷酸盐、沥青、石墨和锌等。